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孫智英 發(fā)布:2025-06-16 06:55:45
從校園到雪山:走進邊關 讀懂奉獻與責任
■白玉鳳 李學文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海拔4000多米的雪線之上,寒風卷著雪粒打在臉上,作訓大衣被凍成冰殼。頂風冒雪,西藏軍區(qū)某邊防連巡邏官兵向著山頂攀登,看似就在眼前的點位,每靠近一步,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19歲的大學生士兵康厚宏,緊緊跟在班長身后。站上風雪漫天的山巔,他的耳邊風聲呼嘯,眼前白茫茫一片。“邊防線在哪里,祖國就在哪里?!卑嚅L的聲音挾著風雪傳來,讓這位清華學子的內(nèi)心感到如陽光籠罩。
同一時刻,千里之外的清華園,圖書館里座無虛席,清華學生鄧奕周寫下給哨所官兵的信:“俯瞰萬里山河壯麗,南北皆是故鄉(xiāng);守護萬家燈火平安,你我無問西東。”
從南到北,自東向西,熾熱的家國情懷同頻共振。連續(xù)兩年來,清華大學遴選學生代表,組成“青春界碑·國土邊防”實踐隊奔赴雪域高原,慰問雪線之上的某邊防連官兵。
當青春遇見邊防,當清華學子與邊防軍人同行,他們能否讀懂何為堅守、何為平凡與不凡?能否對于明天的選擇,有一種更深刻的理解?
“這次體驗讓我更堅定了志向——學業(yè)有成后,到西部大地建功立業(yè),不負青春!”清華學子王蘊寧的話,代表著大家的心聲。
而在雪山哨所,一茬茬官兵繼續(xù)以鋼槍為筆,以雪山為紙,書寫著衛(wèi)國戍邊的青春篇章。
今天,讓我們走進西藏軍區(qū)某邊防連,走近一群大學生士兵。透視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品讀他們的青春選擇。
——編者
王蘊寧在雪山上望星空。
選擇:與邊防的青春之約
巡守邊防線何其光榮,然而真正的雪山軍營什么樣?
選擇參軍入伍,對西藏軍區(qū)某邊防連戰(zhàn)士康厚宏來說,是為了將心中的問號拉直。這位清華大學經(jīng)濟與金融專業(yè)學生,從小就向往邊防軍營。
“有一種崇高,叫作衛(wèi)國戍邊;有一種偉大,叫作矗立山巔?!笨岛窈暾f,這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邊防軍人為祖國站崗,他們的堅守詮釋了一種價值觀,“就像羅曼·羅蘭詮釋的英雄主義那樣,英雄的青春,應該是有價值的青春”。
康厚宏向哨樓敬禮。
康厚宏在大二那年選擇當兵。作為清華大學生代表走上講臺,他說:“青春不是用來虛度的,奮斗的青春才是最美麗的青春。”
“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大一開學時,康厚宏的班主任在主題班會上向大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康厚宏的回答是:“冰川為枕雪為被,星河作帳月作燈,這是我和邊防的一個青春約定。”
康厚宏的祖父曾是一名進藏老兵。直到祖父去世,父母整理他的遺物時,康厚宏才第一次看到祖父在戰(zhàn)爭年代獲得的軍功章。
“任何時候都不要貪圖享樂,不要追求安逸,奮斗的人生才有意義?!毕肫鹱娓干暗慕陶d,康厚宏暗暗在心中立下一個目標:要成為祖父那樣的軍人。
走進清華校園,康厚宏沒有忘記這個約定。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他毅然報名參軍,寫下到西藏邊防服役的申請書。
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岛窈耆缭竵淼轿鞑剡叿溃环峙涞接兄靶l(wèi)國戍邊模范連”榮譽稱號的某邊防連。
“大學生士兵心里不能只有書本,要把根牢牢扎在雪山上?!眲傁逻B,陳指導員的一番話,讓康厚宏受到鼓舞。在經(jīng)歷高原反應的時刻,他在心里不斷給自己打氣,越是艱苦的地方,越不能叫苦,真正的男子漢,決不能因困難而卻步。
幾個月下來,康厚宏不僅適應了高原環(huán)境,訓練成績也突飛猛進。在同批下連的新兵中,康厚宏事事沖在前面,敢于磨煉自己的筋骨。
農(nóng)歷大年初三,一場風雪不期而至。按照計劃,那天是康厚宏初次上哨的日子。看著窗外漫天的風雪,陳指導員勸他下次再跟隊上山。他卻態(tài)度堅決,第一個穿戴整齊站在了門口,征服雪山的決心赤誠熱烈,一如盛夏的陽光。
朔風如刀,康厚宏隨隊在雪中跋涉。途中,他幾次險些跌倒,總有一只手在身后推著他向前走。這份“托舉”來自他的班長、一級上士賀新。
每一次被“托舉”,康厚宏都會感到一股暖流在心間流淌。入伍一年多來,每當遇到訓練執(zhí)勤中的難題時,每當自己想放棄時,賀新都會給他溫暖的鼓勵:“戰(zhàn)勝雪山不難,難的是戰(zhàn)勝自己,加油!”
也是在這樣的“托舉”助力下,康厚宏一次次重新找回自信。在他心里,來到邊防當兵最大的收獲之一,是遇到一位好班長、好老師、好兄長,這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每次巡邏站在雪山之巔,眺望遠方的群山,賀新都會鼓勵康厚宏對著群山呼喊?!拔艺玖⒌牡胤绞侵袊薄把┥接形沂刈o,請祖國放心”……喊聲在山巔回蕩,康厚宏內(nèi)心升騰起一股豪邁之情。
那一刻,冷風穿透了胸膛,康厚宏的心卻溫暖。他內(nèi)心無比確定,當初那個到邊防當兵的選擇,如此正確!吃過的苦,一切都值得!
一個深夜,康厚宏在學習室攤開地圖,尋找他們巡守的雪山位置。這個坐標實在太小,在地圖上幾乎無法標注。但在他的心里,這個坐標是青春的舞臺,也是凝聚全連官兵意志與力量的所在。
當晚,康厚宏撥通了遠在千里之外父母的電話。雪還在下著,信號時斷時續(xù),他的語氣卻異常堅定:“爸媽,今天我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我感到爺爺好像看到了,在天上沖我笑……”
那天起,每完成一次任務,每登上一次點位,康厚宏就會寫下一段日記。
巡邏路上的風雪、山頂?shù)哪?zhàn)友的幫扶、夜深人靜的思鄉(xiāng)之情……熾熱的情感傾注于筆端,更鐫刻在他的心里。
清華學子到某邊防連研學,與官兵一起巡邏。
向往:跨越山海的精神引力
向往雪域高原,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王蘊寧縈繞心頭的執(zhí)念。這位昔日的大學生士兵,早在入伍之前就有過一段高原騎行之旅。
時光回溯到數(shù)年前,在杭州某大學讀大一的王蘊寧,利用暑假與同學相約,從成都出發(fā),在川藏線騎行20多天抵達西藏。
旅途中,他們在雪山上被暴風雪圍困。危急時刻,路過的高原汽車兵將他們載下山。
山腳下,沐浴著陽光,他們與高原汽車兵告別,官兵們溫暖親切的笑容,鐫刻在王蘊寧的記憶里,成為他珍藏于心的畫面。
大三那年,王蘊寧報名參軍,并寫下赴邊申請書。他如愿到某部服役,兩年后退伍。這段軍旅記憶,讓邊疆成為他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xiāng)”。
心中有夢,眼里有光,腳下有路。退伍后,王蘊寧發(fā)奮讀書,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去年,研一在讀的王蘊寧經(jīng)過層層遴選,成為清華大學“青春界碑·國土邊防”實踐隊的一員,跟隨老師再赴夢中的高原。
王蘊寧和老師同學抵達連隊那天,在營門口迎接的隊伍中,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讓王蘊寧激動不已——那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士兵費葉勝。
早在一年前,一起考研的同學就曾介紹過費葉勝——他是清華大學信息系統(tǒng)與信息管理專業(yè)學生,大三入伍參軍并申請來到某邊防連服役。
這時,費葉勝已在雪山上駐守近兩年。在這段時光中,他跟著指導員到駐地縣城學校當“輔導員”。熱愛攝影的他,用相機為官兵和當?shù)厝罕娕臄z了許多珍貴影像。
縣城學校的葉老師與費葉勝接觸較多,便經(jīng)常將他和某邊防連官兵巡邏守防的故事,講給學生們聽。
就這樣,清華學子費葉勝的從軍經(jīng)歷,經(jīng)過中學師生一傳十、十傳百,并通過網(wǎng)絡傳向了全社會。王蘊寧也聽過他的故事,心中充滿崇敬之情。
一次偶然機會,已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的王蘊寧,添加了費葉勝的微信,開始了“線上交流”。因為共同的報國之心,又因為相似的守防經(jīng)歷,他們在交流中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也在交流中堅定了夢想的方向。
這次在高原相遇,是他們第一次真正面對面。兩人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熱情地握手,并一同踏上了一段巡邏路。站在界碑旁,仰望頭頂?shù)奈逍羌t旗,他們對著雪山許下自己的心愿。
那天,雪山如畫,見證著他們的拳拳之心。費葉勝對王蘊寧說:“入伍前,看山是山,那時看到雪山,只是為其雄偉所震撼;入伍后,看山不是山,戰(zhàn)士的眼中,每一座山都承載著使命與擔當;再后來,看山還是山,我們與雪山已經(jīng)融為一體……”
結束了邊防之行,王蘊寧回到清華校園。在與學弟學妹的座談中,他作為學生代表發(fā)言。發(fā)言時他轉述了費葉勝的這段肺腑之言,贏得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
今年初,費葉勝退伍,即將返回清華校園?!敖裉炷惆严鄼C交給我,我來為你和界碑合張影?!标愔笇T看出了費葉勝的不舍,特意邀他再一次來到界碑前。
伴隨著一聲“咔嚓”,他的身影和雪山融為一體。陳指導員鼓勵他:“前方的逐夢之旅不論坎坷還是絢麗,永遠不要忘了你曾是一名邊防戰(zhàn)士……”
陳指導員應邀來到清華大學交流體會。
抵達:既是終點也是起點
今年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該邊防連接到清華大學武裝部發(fā)來的邀請:為清華學子上一堂教育課。千里迢迢,陳指導員受邀來到北京。
“邊防和清華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作為康厚宏與費葉勝的戰(zhàn)友,陳指導員將一個個巡邏執(zhí)勤故事娓娓道來,也將內(nèi)心對于奉獻擔當?shù)睦斫猓攒娙说囊暯?,作了樸實的詮釋?/p>
臺下學子被感動了??粗@些青春的面孔,陳指導員的講述更加聲情并茂。
那一刻,曾作為實踐隊一員到某邊防連研學的大四學生鄧奕周,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水。
鄧奕周曾在某邊防部隊服役,退伍后回到清華大學繼續(xù)學業(yè)。在高原研學的日子里,他和陳指導員結下深厚友誼。
拿出手機,他為講臺上的陳指導員拍了一張照片。隨后,他在微信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再次見到您,感覺依然親切。在高原研學時許多難忘的時刻,都有您的陪伴。忘不了我們一起在雪山數(shù)星星,在山巔看云海,在巡邏路上,您帶著我們穿越風雪。”
回到學校,鄧奕周始終與連隊的戰(zhàn)友保持著聯(lián)系。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給陳指導員發(fā)信息匯報學習生活。此刻,能在清華園見到陳指導員,鄧奕周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在鄧奕周看來,指導員的演講,更像是一種召喚:“一天守邊防,一生邊防情,一輩子都是一名軍人?!?/p>
更多時候,抵達是為了新的開始。
今年底,康厚宏即將退伍。兩年高原錘煉,他成為連隊龍虎榜上的“新星”,是戰(zhàn)友眼中的“陽光戰(zhàn)士”。高原的風雪,雕琢了他堅毅的品格。他的目光,沉淀出超越年齡的沉穩(wěn)。
康厚宏在日記中寫道:“在雪山哨所,我懂得了珍惜和寬容,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睂λ麃碚f,離別亦是起點,指引他奔赴新的征程、新的目標。
費葉勝(右)與戰(zhàn)友一起在山巔執(zhí)勤。
重返清華校園的費葉勝,軍人精神已經(jīng)融入血脈。今年,費葉勝組建“清華跑團”,每周帶同學們訓練。他還和陳指導員約定,暑假回哨所“探親”,和昔日戰(zhàn)友一起巡邏站崗。
宿舍書桌上,擺放著費葉勝珍藏的一塊戍邊石,那是三級軍士長陳源送給他的禮物。石頭畫上,兩名哨兵并肩站立,他們身后是雪山與藍天。
堅守,是老兵無聲的承諾?!靶l(wèi)國戍邊,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費葉勝對同學們說,能堅守、有恒心,人生的夢想終會綻放最美的光華。
關于夢想與抵達的故事,還在延續(xù)。
在清華,王蘊寧有了新計劃,研究生畢業(yè)后他打算到西部工作,離曾經(jīng)駐守的高原盡量近些。他說,連隊的精神之光,指引他攀登下一座人生高峰。
在某邊防連,與康厚宏同年入伍的大學生士兵岳亮,前段時間利用業(yè)余時間,全力幫助幾位戰(zhàn)友備考軍校?!芭c戰(zhàn)友并肩戰(zhàn)斗,我也收獲了一份快樂。”
越來越多的清華學子走進邊防,帶著崇敬與問候,也接受精神的洗禮。
已經(jīng)報名參軍的大二學生穆仁君說:“在雪山哨所,家國情懷如此具象——那是戰(zhàn)士堅定的眼神、挺拔的身姿!”
風雪交加的夜晚,康厚宏站在哨位上的身影更加挺拔;每個周末,費葉勝都會組織“清華跑團”的同學們訓練……
從雪山到校園,一道道青春軌跡,因同頻而重疊,因向往而熾熱。他們以青春為筆,書寫青春誓言:此身所立,即是中國;此生所向,皆為家國。
(圖片由李學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