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孫智英 發(fā)布:2025-06-30 08:06:48
雁北大地永遠銘記
——山西省朔州市軍地弘揚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精神紀事
■石瑞 梁江 中國國防報記者 吳曉婧
在福建漳州和山西朔州,各矗立著一座躍馬提槍、颯爽英姿的女英雄雕像,這位女英雄就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印尼歸僑李林。2009年國慶前夕,李林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也是李林烈士犧牲85周年。85年來,英雄的故事在故鄉(xiāng)和犧牲地為人熟知。每年家國同祭的時刻,晉閩兩地干部群眾自發(fā)祭奠李林、緬懷英烈。遠在福建的親人及各界代表還經常遠赴山西朔州,看望長眠在這里的英雄女兒。在晉閩兩地人民心中,她是民族的英雄,也是兩地續(xù)寫山海深情的一座橋梁。
李林烈士陵園俯瞰圖。
英雄名字融入城市地標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街,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曼街、山西省文水縣胡蘭東大街一樣,都是以女性烈士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漫步在李林街,只見商鋪林立,人群熙攘,氤氳著人間煙火氣。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的李林街路標。
“這條街是為紀念一位名叫李林的抗日女英雄而設立的。常聽家中長輩講起,那是一位文武雙全的雙槍女英雄,犧牲的時候才24歲……”
“那位女英雄個子不高,馴服的那匹‘菊花青’卻是高頭大馬……”
“那時候,敵人聽到她的名字心驚膽戰(zhàn),重金懸賞要她的腦袋……”
對于李林的故事,當地人并不陌生。
李林出生于1915年11月,原名李秀若,福建漳州人,幼年居住在漳州市薌城區(qū),后隨養(yǎng)母出國僑居印度尼西亞,1929年回國。她先后在廈門集美中學、杭州中學、上海愛國女中就讀,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李林到太原參加犧盟會,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她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屢次重創(chuàng)日軍。1940年4月,日偽軍對晉綏邊區(qū)進行“掃蕩”。為了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被日偽軍包圍后寧死不屈,壯烈殉國,用生命踐行了“甘愿征戰(zhàn)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鏗鏘誓言。
從李林街往南,經過兩三個街區(qū),便來到該區(qū)唯一一所高中——李林中學。李林中學的前身是平魯一中,始建于1956年。1985年,為紀念抗日女英雄李林,經上級批準,平魯一中更名為李林中學。這所學校也是山西省以先烈名字命名的7所學校之一。
走進李林中學,校門口的李林烈士浮雕、校史館入口處的李林烈士雕像,無不見證著這所學校與英雄的關聯。“我們學校的新生,‘開學第一課’是聆聽李林烈士的故事,學唱的第一首歌是《李林頌》,第一次校外活動是徒步到李林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崩盍种袑W教師王建珍介紹。
從李林中學再往南一段距離,便是平魯區(qū)李林烈士陵園?!懊褡迮⑿郏竺欣盍?,遠離南國到塞外,抗戰(zhàn)為人民……”在講解李林事跡時,陵園講解員成福娟總會唱幾句在雁北地區(qū)傳唱很廣的《李林頌》。成福娟介紹,這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烈士陵園始建于1964年,原名平魯縣烈士陵園,后更名為李林烈士陵園。與李林一同長眠在這里的,還有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在平魯大地上的1300多名烈士。陵園旁邊就是李林烈士紀念館,自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每年都會接待大量來自各地的參觀者。
每逢清明節(jié)、中小學開學、李林烈士犧牲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當地學校師生、干部群眾都會自發(fā)來到陵園緬懷烈士,重溫紅色歷史。今年4月26日,這里舉行了紀念華僑女英雄李林烈士犧牲85周年活動,朔州軍分區(qū)、平魯區(qū)黨政部門領導、山西廈門商會,李林親屬及各界代表200余人參加。
英雄集體接過精神火炬
對進山車輛進行檢查登記、利用無人機進行空中巡查、深入周邊村莊普及防火知識……仲夏時節(jié),北固山林區(qū)一帶活躍著李林英雄民兵班民兵們的身影。
最近,因林區(qū)游客增多、農事活動較為頻繁,森林防火形勢嚴峻,朔州市平魯區(qū)人武部積極組織基干民兵奔赴轄區(qū)重點林區(qū),協助當地林草局開展火災隱患排查、防火知識宣教工作。這支以女英雄李林名字命名的民兵班,在堅守森林防滅火陣地方面發(fā)揮了模范帶頭作用。
她們踐行全域覆蓋巡護、全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全員應急響應的“三全”戰(zhàn)備原則,將傳統瞭望哨與無人機巡查有機結合,完善“網格化+智能化”防控體系,大大縮短了火情預警響應時間。截至目前,該民兵班順利處置初期火情10余起?!袄盍至沂吭刈o了這片土地和人民,我們也要像她一樣守護好這里的一草一木,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群眾。”完成常態(tài)化巡護任務的副班長張倩告訴記者。
李林英雄民兵班民兵到李林烈士陵園祭奠(資料照片)。
李林英雄民兵班原名李林民兵班,1953年經原雁北軍分區(qū)批準成立。1997年7月25日,李林民兵班在全省民兵軍事大比武中奪得女民兵特種目標對抗射擊團體第一名,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qū)授予“李林英雄民兵班”稱號。
李林英雄民兵班現有15名民兵,平均年齡25歲。每年她們都會集中兩個月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平時則配合相關部門組織征兵宣傳、國防教育、防火護林等活動。為搞好軍事訓練,她們開展“互促共學”活動,遴選能力比較突出的民兵與新入隊成員結成幫扶對子,圍繞軍事理論、訓練技能等分享實用招法,提高訓練水平。在不久前平魯區(qū)組織的民兵大比武中,她們包攬團體防護、應急救護等5個單項課目冠軍?!皬睦盍至沂渴种薪舆^精神火炬,我們誓做新時代的鏗鏘玫瑰!”班長王曄颯的這番話道出了這群女民兵的心聲。
李林英雄民兵班參加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活動(資料照片)。
此外,李林英雄民兵班還積極與其他英雄集體開展共建活動。去年底,在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李林英雄民兵班與劉胡蘭英雄民兵班共聚一堂,圍繞“高擎英雄旗幟、爭做新時代英雄傳人”展開座談交流,分享民兵隊伍建設經驗?!皟芍в⑿奂w血脈相連,我們將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把英雄的精神傳承下去?!眲⒑m英雄民兵班班長李娜表示。
英雄傳人講述英雄故事
“回望李林24年的生命歷程,她是抗戰(zhàn)中山西第一個女游擊隊長,也是抗日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華僑抗日女英雄。她文武雙全,與平魯人民結下魚水深情,在這片土地上鐫刻了團結與大愛的溫暖篇章……”前不久,由朔州市平魯區(qū)人武部聯合李林烈士陵園共同運營的“李林傳人講李林”微信平臺,更新了最后一期“李林”系列特別節(jié)目——“永遠銘記”。
自去年8月1日開通以來,“李林傳人講李林”微信平臺共推出39期“李林”系列特別節(jié)目,生動再現了李林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芭泻澜堋薄?05分的作文”“北出雁門”“馬踏新泥”……那些李林人生的“高光”時刻,被制作成一個個短視頻,配發(fā)精心打磨的文案,收獲良好傳播效果。
“我父親是一名軍人,我小時候就常聽他講李林的英雄事跡。上學后,每年清明節(jié)我們學校都會組織去李林烈士陵園掃墓,高中時我就讀于李林中學,工作后,我為李林英雄民兵班的宣傳片寫過文案。”朔州市融媒體中心影視創(chuàng)作部工作人員、“李林傳人講李林”公眾號撰稿人趙海霞笑言,作為土生土長的朔州人,她和這位女英雄緣分頗深。去年起,她接到為“李林傳人講李林”系列節(jié)目撰寫文案的任務,從撰稿到成稿,用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期間,她查閱了大量有關李林的相關資料,走訪了和李林同一部隊的戰(zhàn)友。
“撰稿前,李林于我而言是一個熟悉但又有些距離感的名字。完成‘李林’系列特別節(jié)目最后一期,好像陪一個故人走完了短暫但光輝的一生。那個在南洋國文課上面對外國人羞辱祖國勇敢站出來回擊的她,那個在北平街頭游行死死護住紅旗的她,還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的她,是如此鮮活而立體,是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家人,這份深切的緬懷之情以前從未感受過?!睂τ谶@位可親可敬的英雄,趙海霞總感覺仍有話要講。于是,趙海霞與市融媒體中心融媒研發(fā)部工作人員仝達合作創(chuàng)作歌曲《李林》,她負責填詞。
“1929年,祖國輕聲召喚,一代僑女,南洋歸來,回家的輪渡靠岸,理想和抱負填滿……1936年,戰(zhàn)火在大地燃,一位勇士,晉北征戰(zhàn),駿馬馳騁在前線,灑下熱血的誓言……”這首歌曲上傳到互聯網后,收獲了許多好評,逐漸在當地干部群眾、學校師生中傳唱開來。
近年來,山西軍地各級先后整理李林事跡,出版《李林傳》,拍攝電視劇《烽火僑女》,還創(chuàng)排北路梆子現代戲《僑女李林》。李林的名字,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愈發(fā)響亮。
福建省漳州市開展“尋訪李林紅色足跡”系列活動——
跋山涉水,追尋英雄的足跡
■戴偉國 葉琳
福建漳州,九龍江畔的水仙花謝了又開;山西朔州,洪濤山下的榆葉黃了又綠。塞外的黃土地永遠銘記著女英雄血灑疆場的壯烈場景,故鄉(xiāng)的石板巷始終回響著她少年時代的跫音。
今年4月26日,紀念李林烈士犧牲85周年活動在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烈士陵園隆重舉行。同日,漳州市“尋訪李林紅色足跡”系列活動在漳州古城正式啟動。由媒體記者、黨史專家組成的尋訪團隊,從烈士故鄉(xiāng)漳州市薌城區(qū)出發(fā),前往廈門集美、上海、山西朔州等地,追尋李林的成長足跡。
尋訪團隊采訪李林烈士外甥周文盛。
仲夏時節(jié),漳州塔口庵靜靜沐浴在晨暉中,庵前古榕依然枝葉繁茂?!?915年寒冬,一名出生僅40天的女嬰被遺棄于此。僑眷陳茶抱養(yǎng)了她,取名‘翠英’?!瘪v足庵前空地,僑史專家鄭來發(fā)凝視著這座百年古剎,感慨萬千。這方天地,正是抗日女英雄李林人生征程的起點。
“姑姑14歲隨養(yǎng)母從印尼回國后,就住在這里。”跟隨李林侄女李舟玲的腳步,尋訪團隊走進漳州市龍海區(qū)石碼街道一條窄窄的石板巷。閩南風格的騎樓分列兩旁,其中的20號房屋就是李林養(yǎng)母陳茶的住所。當年,李林就是從這里出發(fā),赴廈門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集美中學讀書。如今,這里即將改建為李林故居陳列館,通過聲光電技術打造的沉浸式場景,生動再現其生平事跡,不久后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對公眾開放。
“這張照片就是姑姑在那時候留下來的?!狈_一本舊相冊,李舟玲給筆者展示了一張李林中學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的李林留著利落的短發(fā),眉宇間英氣十足。李舟玲說:“姑姑在廈門集美中學上學,周末回來常帶父親玩,教他識字、吹口琴。每次開學,父親總鬧著要跟她走……”李舟玲又捧出一個光潤的壽山石筆筒,背面刻著“李秀若用之,置于一九三一年二月”等字樣?!肮霉蒙翱釔圩x書,這個筆筒見證過她無數個挑燈夜讀的夜晚。父親臨終前將姑姑的筆筒和多年搜集到的剪報資料托付給我,希望我們永遠記得她?!崩钪哿峄貞浀馈?/p>
李林家族后代康愷城(右)為一等功臣馬國民講述英雄故事。
“李林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青年。在校期間,她愛好文學、體育和音樂……”在廈門集美中學南薰樓東側的李林園,教師蔡雯靜正向學生講述李林學姐的校園經歷。這座由校友捐建的紀念園,是集美中學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李林園旁,設有一間陳列館,展陳著李林從海外返回祖國時的護照、參加體育比賽的照片、畢業(yè)證書等物品,記錄了一位愛國女青年的青春年華?!袄钚闳粼谶@里!”翻開泛黃的校史名冊,筆者找到了英雄的名字。
“造成(培養(yǎng))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上海愛國女中校史館內,校長吳俊杰輕撫保存完好的李林學籍卡,輕聲誦讀校訓。1935年春,李林在此立誓:“甘愿征戰(zhàn)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36年西安事變后,她加入中國共產黨,改名“李林”,奔赴抗日前線。
“李林犧牲后,鄉(xiāng)親們徒步五里外取來清水,含淚為其擦拭血跡,用白布莊重包裹遺體?!碧峒斑@段歷史,朔州市山陰縣郭家窯村的窯洞前,李林英雄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寶國語氣凝重。
八十五載光陰流轉,李林的精神火炬從未熄滅。李林街、李林中學、李林烈士陵園、李林事跡陳列館、李林園……英雄的名字因銘記而不朽。
在福建省漳州市李林事跡陳列館雕像前,龍海區(qū)老兵宣講團成員為雙第華僑小學學生介紹李林烈士事跡。
在李林的故鄉(xiāng)漳州,古縣中學將李林事跡編入校本教材,設立專題陳列室;廈門集美中學特設“李林班”傳承紅色基因,還與李林中學、李林烈士陵園達成了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協議。在李林戰(zhàn)斗過的山西朔州,李林的英勇事跡已成為李林中學“開學第一課”必講內容,校史館內提槍躍馬的李林雕像,讓路過的師生駐足瞻仰。
閩南師范大學薌濤劇社編劇吳浩宇,因與李林同日出生,視宣傳其事跡為使命。他創(chuàng)作的大型話劇《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通過藝術再現李林教弟吹口琴的溫情、書寫抗日檄文的激昂、血戰(zhàn)蔭涼山的壯烈等經典場景,已深入城鄉(xiāng)社區(qū)、校園軍營等巡演近百場。
隨著“尋訪李林紅色足跡”系列活動進入尾聲,尋訪團隊重返英雄的出生地漳州。那個帶著燦爛笑容堅定走向抗日戰(zhàn)場的華僑少女的身影,在大家的腦海中愈發(fā)清晰。
(照片由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人武部、福建省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戴偉國提供)
版式設計:扈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