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光環(huán)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和汗水!
如同其他軍校一樣,在科大,有著嚴格的管理和緊張有序的學習、訓練、生活。大部分新生的新訓生活都是在三號院度過的。在那幾塊熟悉的操場,軍姿、正步、體能、戰(zhàn)術、實彈射擊讓每個人開始有了軍人的“雛形”??拼筌娪栠€有一個好傳統(tǒng):以老帶新。充當新訓“班長”的都是指揮類的大四學員,他們干練,雷厲風行,軍訓時多半是“黑臉”。筆者記得自己的軍訓班長有一句“名言”:新訓三個月,不蛻一身皮、不掉幾斤肉,不把腳板底磨出幾個血泡,你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這是在科大軍訓。
后來,聽大多數(shù)軍校學員說,“班長”就是那個軍訓時你恨到恨得咬牙切齒的人,當分別時你哭到哭到眼睛腫的人。這份深厚的感情,緣于傳承、緣于嚴格、更緣于中國軍校的塑人靈魂。
試想,走出菁菁校園,如果軍校生拿不起槍桿子,豈不是成了文弱書生。孰知,當年黃埔軍校生就是拿得好筆桿子,拿得起槍桿子。他們從學生迅速成長為北伐戰(zhàn)場驍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士,這與黃埔嚴格的軍事訓練分不開的。
軍號嘹亮、步伐整齊,人民軍隊有鐵的紀律。如同連隊一樣,軍校強調(diào)“集體”行動:集體帶隊上課、集體帶隊吃飯、集體帶到圖書館。一開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習慣,甚至有異議的聲音:“學校是用來學習的,條條框框會不會禁錮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放眼世界,看看西點軍校。其學員在回答命令時,只能有4種答案:“是,長官”;“不,長官”;“不知道,長官”;“沒有借口,長官”。這種看似刻板,缺乏人性溫情的做法卻造就了西點管理思想的精髓之一——良好的紀律意識。
然而,國防科大每年成批向國家輸送精英人才的事實告訴我們:汲取知識營養(yǎng)的思維、勤奮好學的大腦,是不可能被束縛和禁錮的。如果給自己找一個不認真學習的理由,找一個不去塑造軍人樣子的原因,“禁錮”一詞倒像是“合理”理由。
況且,在科大,教員和學生是最沒有距離的兩類人群。很多時候,一下課,大家便把教員團團圍住。一些學員平日里“害怕”隊長、教導員的威嚴,但對于那些循循善誘、細致入微,把生命播灑在三尺講臺的教員,他們會“膽子大”到與教員爭辯學習上的問題,思辨之風在這里就是如此蓬勃、如此“任性”。
在濃厚學習氛圍熏陶下,圖書館、實驗室成了“香餑餑”。很多時候,圖書館的座位需要提前“占座”和預約。那首《大學生自習曲》描述的爭座情形,在這里時常發(fā)生。有的時候,大家甚至為了一塊學習的好地方會爭得面紅耳赤。
時間有時更像一幅巨幅油畫,每個人在用行動涂抹;歲月久了,回望來時的路,遠遠看這幅油畫才會變得愈加清晰、明朗起來。時間也很奇妙,當你適應了軍校時光,她會以沙漏般飛速而過。當年教室、圖書館、宿舍、食堂、訓練場的交織連線,當年的同學爭執(zhí)、比拼、較勁都成心底鮮艷的底色,線與顏色成了“穿越照”,讓人留念。
走出軍校,有的成了部隊排長、有的成了科研骨干,有的成了邊防衛(wèi)士……身份變了,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多了。古語云:“遠飛者當換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舊基?!比缤埴椧粯?,盡管有過飛翔的輝煌,但面臨新的疾風驟雨,面臨新的海闊天空,它們不得不忍痛啄去身上的舊羽毛。
因為,今天,不經(jīng)歷拔羽重生的痛苦,明天,怎么能實現(xiàn)高飛遠翔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