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長城,走向世界?!?987年,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從北京發(fā)出,中國人“觸網”的序幕正式拉開。如今,互聯(lián)網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智能手機成了大眾“標配”。
30多年來,互聯(lián)網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以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越發(fā)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然而,互聯(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之時,也面臨安全問題的困擾。尤其是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個人生活、企業(yè)生產、社會運行都將與互聯(lián)網深度捆綁。越來越多的連接點,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安全漏洞。
網絡安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震網病毒蔓延、“棱鏡門”風波、勒索病毒攻擊等事件告訴我們,網絡安全威脅近在咫尺,筑牢國家安全的無形邊疆任重而道遠……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九成以上被調查者認為對網絡謠言應“主動亮劍”
■孫亦祥

網絡傳播的便捷性、隱匿性和快速裂變性使其成為謠言滋生的重要土壤,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巨大風險。如何有效應對,已成為重大時代課題。
圍繞這一話題,筆者對329名民眾進行取樣調查(圖表1)。結果顯示,認為應當“主動亮劍”的占90.6%,持“放任自流”觀點者占3.1%,表示“不清楚”者占6.3%。很明顯,在網絡空間抵制謠言謬論、弘揚時代正氣已成為民眾思想共識。
那么,如何有效應對網絡謠言呢?受調查者普遍認為應采取輿論引導、內容封控與線下處置相結合的辦法綜合應對。具體到實踐中,不同手段的運用應有主次緩急之分,要突出不同環(huán)節(jié)和時機選取合適的方式,才能奏效、管用。從調查情況看(圖表2),受調查者中支持內容封控措施的占38.2%,反對的占54.6%;支持對線下處置措施的占41.2%,反對的占44.7%??梢钥闯?,民眾對這兩項舉措存在較大分歧。而對于發(fā)聲引導措施,支持者和反對者占比分別為72.1%、9.8%,意見總體趨同。
總的看,大多數人已意識到主動發(fā)聲、回應關切是應對網絡謠言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事實上,只有及時公開事實真相,降低信息不透明度,謠言才會不攻自破。因此,面對謠言時,必須把握時、度、效要求,做到——
力求搶先發(fā)聲。研究顯示,網絡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在2小時內就能達到峰值的75%。我國《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fā)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fā)布會”。近幾年發(fā)生的“假軍人高校求婚”“紅黃藍幼兒園虐童”等涉軍輿論事件中,當事方遵循輿情處置“黃金4小時”法則,第一時間搶占話語解釋權,為應對輿論危機提供了借鑒。
突出立體發(fā)聲。2011年,英國倫敦發(fā)生大規(guī)模社會騷亂。為控制事態(tài),英國政府關閉了社交媒體。但事后發(fā)現,此舉也關閉了網民糾正謠言和動員民眾恢復秩序的意見渠道。這啟示我們,面對網絡輿論,除了官方權威發(fā)聲,還可借助網上大V、民間機構和網民影響畫好“同心圓”,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發(fā)聲體系。
善于靈活發(fā)聲。應對網絡輿論沒有現成教科書,還須根據輿情態(tài)勢靈活應對。可以在充分了解網民意向基礎上,靈活采取借力發(fā)聲、轉移焦點、情感共鳴等技巧解疑釋惑。關鍵是找準時機、把握節(jié)奏,巧妙整合輿論斷點、冰釋輿論疑點、疏導輿論淤點,憑事實終結謠言,以法理贏得公信。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