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大學研究生院組織博士研究生學員開展“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活動——
創(chuàng)新“雁陣”從這里起飛
■許 慶 楊凱淇 陳艷秋
航天工程大學研究生院不同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學員在宇航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進行學習交流。高宇辰攝
“候鳥遷徙時如何保持隊形?”當航天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某學員隊教導員周雷拋出這個問題時,大屏幕中成百上千只飛翔的候鳥宛若流動星云的畫面,引得臺下博士研究生學員發(fā)出陣陣驚嘆。
“這些看似無序的個體最終形成有序整體,我們稱之為‘鳥浪’或‘雁陣’?!敝芾椎脑捯粑绰洌抗庖淹断蚺_下,“我相信在雁棲湖畔的你們,也能通過分享交流,形成屬于博士群體的創(chuàng)新‘雁陣’?!?/p>
這是前不久該院新一期“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會的開場。4年間,該院博士研究生學員已經(jīng)組織了8期活動,20余名博士研究生學員登臺主講,在分享中打破專業(yè)壁壘,通過“結伴+激勵+成長”的交流平臺,讓個體鉆研的星光匯聚成集體奔涌的星河。
孤羽難越千山
從獨飛到結伴同行
如今,看著“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會現(xiàn)場學員們不同觀點頻繁碰撞的火熱場景,周雷的思緒拉回到4年前。
交流會的誕生,源于一位博士研究生學員所發(fā)生的轉變。
彼時,學員任永杰剛從本科、碩士一路直攻博士,對于即將到來的第17屆中國研究生數(shù)學建模競賽,他鉚足干勁,志在必得。
然而,在備戰(zhàn)期間,任永杰第一次感受到數(shù)學理論與工程實際之間的鴻溝。面對一道具有工程實際背景的考題,他延續(xù)著一直以來的學習習慣,一口氣從圖書館借閱了10余本相關書籍,把自己悶在宿舍研究了3天,依然毫無頭緒。
“這樣的狀態(tài),到了正式比賽時肯定要栽跟頭?!敝形绯燥垥r,任永杰和同學們吐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任永杰的話引起同學李庚的興趣。得知任永杰是被難題卡住,剛剛從某試驗場區(qū)實習歸隊的李庚開始嘗試結合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為他支招,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不到30分鐘的“頭腦風暴”,竟把解題思路給捋順了。
激動的任永杰一巴掌拍在李庚肩上:“你這場‘及時雨’來得太是時候了!”李庚笑著回答:“你有扎實的數(shù)學功底,我有工程實踐的經(jīng)驗,建模競賽咱倆聯(lián)手進擊,一定會事半功倍?!?/p>
接下來,兩人一拍即合,組隊參賽,獲得二等獎。
這件事引起周雷深思:“博士研究生學員到底該怎樣開展研究?”同樣經(jīng)歷過研究生階段的周雷有著自己的體會,博士研究生學員專業(yè)積累厚實,大家缺乏的不是根底,而是交流的平臺。
經(jīng)過與幾名學員支委碰頭,周雷提議定期組織博士研究生學員開展分享交流活動,讓“孤鴻”能夠有機會成群結隊。
這項活動很快吸引了學員們的積極參與,大家還為分享交流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博識太空”,取博士的諧音,旨在聚焦航天領域,形成“知識大聯(lián)合”。
交流會帶來的影響立竿見影,幾個場次的“博識太空”交流會辦下來,學員隊走廊里緊閉的房門少了,同學間的相互走動和交流多了,還能時常聽到激烈的學術爭論聲。
長空自有雁陣
相互激勵奔赴遠方
“看,‘竇姐’又在跑步,真羨慕她的精神狀態(tài)?!?/p>
學校操場上,同學們經(jīng)常能見到學員竇曉華身著航天城半程馬拉松紀念衫奔跑的身影。這位同學們口中的“竇姐”,是一位已在航天發(fā)射場一線崗位工作了20余年的“技術老兵”。
“這個課題對我而言,難度太大了”“論文進展緩慢,每天都很煩躁”……竇曉華總會在不同場合聽到同學們的困惑和焦慮。恰逢新一期“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會正在報名,竇曉華決定主動走上交流會的講臺。
“我喜歡長跑,因為這項運動不僅能夠產(chǎn)生‘快樂因子’多巴胺,讓我保持良好體力,還能提醒我,要做一只求學路上執(zhí)著遷徙的候鳥?!苯涣鲿?,竇曉華將自己一路備考博士研究生的經(jīng)歷娓娓道來。
“當我決定攻讀博士時,有人問:還有幾年就可以退休的人,折騰什么”“40多歲的年紀,重新捧起課本和年輕人站在起跑線上,能跑贏嗎”……竇曉華說,當初很多人都在質疑她的選擇。
但當工作中遇到某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時,扎根崗位多年的竇曉華深知一個道理:有些答案,必須回到理論的源頭去尋找。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蹦挲g不應成為科研的阻礙,而應成為深度思考的階梯。講臺上,竇曉華展示了在校兩年來參與完成的某型火箭發(fā)動機改進方案。講臺下,幾位從事工程理論研究的同學頻頻點頭。
有人毛遂自薦,也有人應邀上臺。學員張云帆在臨近畢業(yè)之際收到了一份期待已久的“應用證明”——他提出的某評估模型在部隊訓練中得到了驗證。
看到來自一線部隊沉甸甸的認可,同學們都投來羨慕的目光。為此,周雷專程邀請這位“解題能人”上臺交流經(jīng)驗。
張云帆分享了自己勇敢奔赴軍旅、對夢想不離不棄的“遷徙之路”。10年前,北京大學本碩連讀的他畢業(yè)后放棄高薪參軍入伍,在部隊歷經(jīng)多個崗位歷練,4年前進入航天工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帶著問題重返校園是動力,帶著對策回歸戰(zhàn)位是決心?!睆堅品f。
在校期間,張云帆結合入學前的崗位任務實際選擇了某課題。課題研究中,他采取多種方式到部隊進行調研。為采集訓練數(shù)據(jù)、開展模擬論證,他的調研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雁陣”的形成離不開“頭雁”的帶領。在竇曉華、張云帆等榜樣激勵下,學員們集結成“雁陣”,翅膀在風雨砥礪中變得更有力量。
如今,更多學員奔赴部隊跟演跟訓、聯(lián)合科研院所開展共同課題攻關、積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博士研究生學員隊也連續(xù)4年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
飛鴻踏過雪泥
換羽成長振翅高飛
交流會收獲的不僅是結伴同行、結陣遠行,還有自我的突破與成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不能因為不確定而不努力,從今天起,我愿做一只‘飛鴻’!”學員賈玉童自信從容的發(fā)言,讓周雷深感欣慰。
沒人想到這個在臺上侃侃而談的“飛鴻”,兩年前還是一位在學術匯報時緊張到聲音發(fā)顫的實驗室“隱士”。變化,來自同門師弟的“激將式”邀請。
“師兄,我們正在籌備下個月的‘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會,你來當主講人怎么樣?”面對同課題組戰(zhàn)友彭思卿的邀約,賈玉童本能地搖頭:“我對著稿子念都磕巴,這種場合還是算了吧……”話未說完,彭思卿把一摞厚厚的筆記本拍在桌上:“你從碩士階段就專注于月球遙感測繪研究,這些年的研究積累,難道要永遠鎖在實驗室里?”
賈玉童一夜輾轉難眠,想起導師曾說:“科學研究既要能在實驗桌前發(fā)現(xiàn)真理,也要能在聚光燈下傳播真理?!贝稳眨o彭思卿發(fā)去信息:“我試試?!?/p>
此后的時間里,實驗室的玻璃窗成了賈玉童特殊的“觀眾”。每天傍晚,賈玉童對著窗影練習演講,用攝錄機錄下每次試講反復打磨。學員隊的走廊里,經(jīng)常能看到他拽著路過的同學模擬答辯,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各種問題。
量變迎來質變。當賈玉童站上講臺,精彩的匯報引得全場經(jīng)久的掌聲。
臺下,細心的聽眾張鈺洋在筆記本上記下賈玉童將晦澀的測繪術語轉化為“給月球做CT”的生動比喻。她的科普創(chuàng)意也因此受到啟發(fā)。后來,在全軍科普講解大賽中,張鈺洋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二等獎。
站上講臺后,賈玉童越來越自信,取得的榮譽越來越多:第6屆PIE系統(tǒng)開發(fā)大賽特等獎、首屆空天博士生大賽“杰出選手”、第6屆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這位“飛鴻”已踏過雪泥,振翅飛往更大的舞臺。
通過交流會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學員還有很多。學員彭思卿通過參與每期交流會的籌備,鍛煉了組織協(xié)調能力,如今已成為學員隊模擬連骨干;學員黃錦程參與交流會上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討論后,開始嘗試在本地局域網(wǎng)服務器上部署大模型數(shù)據(jù)集,供課題組成員共享使用,顯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學員張昌品受到交流會中實驗數(shù)智化轉型案例的啟發(fā),與同學共同錄制的某訓練系統(tǒng)微課,已正式上線“軍職在線”平臺……
4年時間,這個以博士研究生學員為主體、以分享為主旨的交流會,聽眾規(guī)模由最初不到20人發(fā)展到上百人,形成文字資料10萬余字,成為校園里小有名氣的“創(chuàng)新文化品牌”。
為了讓更多人享受到交流會成果,學員們準備將優(yōu)秀講稿匯編成冊,擇期出版。從今年開始,“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會還啟動了一個“歸雁計劃”——邀請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回到母校與師弟師妹們面對面交流。
在“博識太空”分享交流會的帶動下,“軍碩”講壇、“天問”科普等學術活動也相繼開展。研究生院內,成群的“雁陣”翱翔在創(chuàng)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