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集團軍某旅偵察二連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環(huán)境——
因人施策挖潛 培養(yǎng)崗位尖兵
■董子萱 王若龍 解放軍報記者 劉 敏
前不久,記者到第81集團軍某旅采訪,很多官兵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偵察二連,一時激起了記者的好奇。
到達該連后,指導員宋永帥把記者帶到榮譽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立功墻?!斑^去3年,我連官兵榮立4個二等功、11個三等功,還有6名戰(zhàn)士提干……”宋永帥自豪地介紹著。記者感到,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是如何取得的,確實值得探究一番。
漫步來到訓練場,記者看見一名新兵雙手緊握繩索,兩腿一收一蹬,奮力向上爬升。
宋永帥告訴記者,這名戰(zhàn)士叫張建奧,是全營新兵中第一個爬繩“登頂”的戰(zhàn)士,展現(xiàn)出較高的素質潛能,現(xiàn)在已經成為連隊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
在該連,像張建奧這樣的新兵并不在少數(shù),不僅是因為連隊有“訓練要爭先、比武拿名次”的傳統(tǒng),更因為有一批偵察尖兵立起精武標桿。班長陳龍偉,就是其中的代表。
“陳班長曾多次在上級組織的比武中摘得桂冠。一次實兵對抗訓練,陳龍偉主動請纓擔負‘敵’后偵察任務,搶著完成難度最大、危險系數(shù)最高的工作……”談起自己的班長,張建奧贊不絕口,眼神里滿是崇拜。
“為了成為像陳班長一樣的偵察尖兵,張建奧沒少跟學、加練,戰(zhàn)術動作、戰(zhàn)斗體能等都有了明顯進步?!彼斡缼浾f,有陳龍偉這樣的班長骨干帶頭,許多戰(zhàn)士都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偵察兵”為目標,一門心思提升能力。
但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談何容易!素質要求高、專業(yè)難度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愿,怎么辦?面對記者的提問,宋永帥介紹,連隊主官和班長骨干會反復考察每一名新兵的表現(xiàn),結合本人意愿和崗位需要制訂“成長路線圖”,進行精細化培養(yǎng)。
在此之前,該連對于人才培養(yǎng),一直有著這樣的考量:“偵察兵作為‘尖刀上的刀尖’,其優(yōu)勢不在多,而在精。”
因此,連隊黨支部大力推進“尖刀班”組建,卻引起了不解和爭議——“好苗子都進了‘尖刀班’,其他班怎么辦?”那段時間,連隊主官頂著壓力,聽取建議,一步步完善“尖刀班”動態(tài)進出機制,人才建設才步入正軌。
這讓黨支部一班人認識到,只有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官兵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挖掘自身潛能,成為本職崗位上的尖兵。
不同于訓練尖兵在比武場、演訓場上一展身手,連隊的保障人員一度默默無聞。
在一次“互贊會”上,戰(zhàn)士王梓萌的名字被提及的次數(shù)最多。那天,他第一次覺得自己對連隊很重要。
當時,連隊剛參加完上級組織的偵察班組連貫比武,載譽而歸。大家紛紛提到,前期訓練器材不足,是王梓萌主動到兄弟連隊協(xié)調,保證了連隊訓練的正常展開。不僅如此,每天訓練開始前,他早早將器材擺放到位,訓練結束后,又默默地將器材清點收攏,進行維護保養(yǎng)。
“最開始,他的訓練成績并不是很突出,人也比較內向,但是對組織安排的工作特別認真負責?!彼斡缼浗榻B,鑒于王梓萌的一貫表現(xiàn),連隊決定讓他擔任器材保管員。雖然工作略顯枯燥和瑣碎,但大到訓練器械,小到防護用具,他管理得井井有條。
用人長處,才盡其用。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偵察二連除了培養(yǎng)了一批比武尖子,還涌現(xiàn)出不少專業(yè)技術能手。
駕駛員復訓第一天,一輛車就“趴窩”在營門口。二級上士雷軍拿起工具箱直奔故障車輛,鉆車底、查線路、拆部件,很快查明并排除了故障。
雷軍是一名駕駛員,車技過硬,對車輛維修也很在行。他告訴記者,如今,連隊人人都在綻放光芒。連年奪魁的金牌教練員、如“水中蛟龍”的泅渡能手、精通維修保障的“五小工”……聽著雷軍如數(shù)家珍,人才競相涌現(xiàn)的圖景在記者面前鋪開。
“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個性?!痹谒斡缼浛磥?,只有根據(jù)每名官兵的實際“量體裁衣”,為其精準“鋪路搭橋”,才能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氛圍,讓大家在軍營沃土上實現(xiàn)人生價值、成就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