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堡飛機場遺址今日圖景。 代縣陽明堡鎮(zhèn)供圖
夜襲陽明堡,勇士們炸了鬼子的機場
今日尋故地,原野上綠浪滾滾黍米香
■光明日報記者 王丹 楊玨 李建斌
這是1937年10月的一天,我八路軍129師769團在團長陳錫聯(lián)帶領(lǐng)下,正沿滹沱河迅疾南下。往前40多公里就是忻口。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軍長驅(qū)南犯,入侵“華北鎖鑰”山西,一路屢屢得逞,兵鋒直指忻口……
就在這時,頭頂躥來幾架飛機,機身上的“膏藥旗”清晰可見。估計是日寇入侵以來沒有遭受過沉重打擊,飛機飛得很低,飛行員還肆無忌憚地貼近機窗朝外探看。
陳錫聯(lián)命令戰(zhàn)士們迅速隱蔽,同時,也在分析:附近很可能會有日軍的機場。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涌上心頭。
幾經(jīng)偵查,果不其然!在隔河十里外的陽明堡鎮(zhèn)南側(cè),還真有個軍用機場——“山西王”閻錫山修好后還沒來得及啟用,就被日軍占了去。
“虎口拔牙,搗毀飛機場!”這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驍將,盡管只有22歲,卻經(jīng)歷過許許多多惡戰(zhàn)。他將設(shè)想向上級報告。
劉伯承師長下了死命令:此仗,必須打響!
對于“打響”,陳錫聯(lián)心領(lǐng)神會:一定要完勝,弄大動靜,給日寇以震懾。
做到完勝,必須充分摸清敵情。陳錫聯(lián)派出了多支偵察小隊,情況清楚了:陽明堡機場停放的飛機竟有24架之多!白天頻繁出動,轟炸忻口、太原,晚上全部返回。守衛(wèi)機場的是日軍香月師團的一個聯(lián)隊,但大部分駐扎在鎮(zhèn)上,在機場警衛(wèi)的只有200人左右。防御工事也比較簡單。
鬼子防守如此“低配”,可見驕狂到了何種程度!
出其不意,夜襲陽明堡。陳錫聯(lián)作出了最后的決定。時間,定在10月18日午夜。
3營營長趙崇德慣于夜戰(zhàn),人稱“夜老虎”,襲擊機場的重任自然就落到3營肩上。1營負責牽制,阻止日軍增援,2營則作為預(yù)備隊,相機而動。
老鄉(xiāng)們聽說要打鬼子,不消會兒工夫就扎起了幾十副擔架,也都憋著一股勁兒。
3營官兵輕裝簡行,“人銜枚,馬裹蹄”,將作戰(zhàn)工具緊緊綁在身上。初冬的滹沱河,靜靜流淌,河水冰冷刺骨。他們蹚過河,在夜幕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向機場方向摸去……
近一點,再近一點,勇士們一個個進入戰(zhàn)斗位置。
黑漆漆的夜幕中,陽明堡機場死一般寂靜。四周崗樓上的探照燈掃來掃去,畫出一道道慘白的光束。
午夜臨近,按照部署10連率先向機場突進。勇士們用鶴嘴鎬撬開鐵絲網(wǎng)匍匐著向敵機摸去。距離敵機越來越近,眼看離飛機只有二三十米時,又有探照燈掃了過來。崗樓上的鬼子發(fā)現(xiàn)了,一邊哇哇怪叫著,一邊用機槍猛掃。
10連的勇士們向鬼子的哨所沖去。緊隨其后的11連則直撲敵機群。
“抓緊時間!給飛機喂手榴彈?!壁w崇德怒吼。頂著密集的槍彈,戰(zhàn)士們爬上飛機,將手榴彈狠狠甩進機艙。
“轟——轟——”敵機相繼被引爆?;鸪孙L勢,風助火威,頃刻間,機場陷入一片紅色的“海洋”。
喊殺聲、爆炸聲響徹陽明堡上空。
守機場的鬼子展開了瘋狂反撲。7次沖鋒都被我軍打退。為了給炸飛機的勇士們贏得時間,打阻擊的戰(zhàn)士們和鬼子打起了白刃戰(zhàn),刺刀拼彎了,有的戰(zhàn)士就抱起炸藥包向敵人沖去……
陽明堡機場的槍炮聲和沖天火光,讓周邊的鬼子驚恐萬狀,一股一股朝陽明堡機場方向沖來,大老遠就能聽見敵人裝甲車的“隆隆”聲。
這時,滹沱河附近的山頭上,燃起了熊熊烈焰——這是我軍事先約定好的撤退信號。
這一場夜襲戰(zhàn),擊毀敵機24架,斃敵100余人。這是繼平型關(guān)大捷、雁門關(guān)伏擊戰(zhàn)后,中國軍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劉伯承師長贊不絕口:“打得好!打得好!”
陽明堡襲擊戰(zhàn)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上海、延安、太原等地群眾紛紛募集款項慰勞八路軍將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獎勵兩萬元。
可惜的是,30多位八路軍勇士長眠在了這塊大地上。趙崇德營長在掩護戰(zhàn)友撤退時中彈犧牲,年僅23歲……
八十八年后的今天,光明日報“走進昔日的抗日戰(zhàn)場”采訪組,在四月的芳菲里,來到了陽明堡。
“瞧,這就是當年的陽明堡機場。”年屆八秩的劉凱,是我們此行的向?qū)А@先思医虝舜蟀胼呑印?/p>
分明是一塊平平整整的田地,當?shù)厝苏f,這兒種的是黍子。哪里還有丁點兒飛機場的影子?遠處是一抹如黛的山巒。那山巒不突兀、也不險峻,就是那樣平平靜靜地蜿蜒著。
我們幾個面面相覷。
見我們發(fā)愣,老人家笑著解釋:“那場驚天動地的戰(zhàn)斗后,機場成了一片荒地??罩挚上У模浇陌傩贞懤m(xù)來開荒,你一壟他一塊,不過到頭來還是填不飽肚子。再后來,大包干時期,這一片被整合成集體用地,可是鹽堿地上‘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季少打糧’,大伙兒使勁刨啊刨,也刨不出多少糧食。直到1996年前后,國家牽頭,群眾齊心,一起投資250多萬元,開發(fā)荒灘、修渠排堿、打井配套、筑路栽樹……鹽堿地搖身一變成糧倉,2000多畝呢!”
“經(jīng)過一年又一年的農(nóng)田改造,這塊地歡實著呢,種啥長啥。以前種玉米;前幾年種甜瓜;這幾年黍米賣價高,鄉(xiāng)親們跟了上去。今年春上,鎮(zhèn)上派來了科技‘明白人’,指導大家黍米地里套種甜瓜,一地生多金?!崩先撕茏院?。
為了照顧我們的情緒,老人很關(guān)切地問:“沒有看到當年的飛機場,你們是不是有點失望?”
“一點兒也不!這不正是當年勇士們所希望的嗎?!”我們幾個幾乎同時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