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耕心(1900—1943),字一齋,乳名大考,山東省陽谷縣九都楊村人。少年楊耕心就讀于崇實小學。1921年7月,他考入設于聊城的山東省立第二中學。在校期間,他好讀書,寡言笑,節(jié)衣縮食購買馬克思主義刊物,并廢寢忘食地閱讀,從而開闊了視野,打下了革命的思想基礎。
1926年春,楊耕心進入山東大學附中高中班學習。同年秋,陽谷籍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與他有親戚關系的共產黨員王寅生和關向應來濟南發(fā)展黨組織,介紹楊耕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寒假期間,楊耕心介紹本家的長工楊保善、楊保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陽谷縣乃至整個聊城地區(qū)的第一個共產黨基層組織——中共九都楊支部,楊耕心任支部書記。
楊耕心的革命活動引起了校方的注意。1927年春,他被學校以“宣傳赤化”的罪名開除學籍?;丶液?,楊耕心積極領導農民反對貪官污吏和苛捐雜稅,同地方封建勢力進行斗爭。他組織貧雇農在九都楊、宋堤口建立農民協會,在九都楊成立陽谷縣第一所農民夜校。
陽谷縣坡里天主教堂仰仗帝國主義的勢力,勾結官府,欺壓百姓,搜刮民財,群眾極為痛恨。大革命失敗后,按照中共山東省委的指示,中共東昌縣委(又稱魯西縣委)決定在坡里天主教堂舉行農民暴動,開展武裝斗爭。楊耕心擔負具體的領導工作。10月,楊耕心說服教育活動在陽谷、聊城交界處的綠林武裝首領韓建德和曹萬年率部參加暴動,韓部武裝成為坡里暴動的基本力量。1928年1月14日,暴動隊伍占領坡里天主教堂,俘虜德國神甫和修女。暴動隊伍開倉放糧,發(fā)布文告,宣傳共產黨的主張,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由于軍閥和反動官府的聯合鎮(zhèn)壓,暴動隊伍在堅守25天后失敗。坡里暴動失敗后,楊耕心流亡東北,在哈爾濱郵局當郵佐,并以職業(yè)為掩護積極為黨工作。
九一八事變后,1932年9月,楊耕心返鄉(xiāng),在父親的安排下,到阿城縣立第三高級小學任國語教員。1933年寒假,北平地下共產黨員韓子棟回原籍陽谷,把楊耕心的組織關系轉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由他單線領導。1934年4月,楊耕心和共產黨員盛北光、翟子超組建中共安樂鎮(zhèn)臨時中心支部,他任支部書記。同年秋,安樂鎮(zhèn)中心支部擴大為中共陽谷縣委,他任縣委書記。他倡導建立了陽谷縣抗日后援委員會和黨的外圍組織——中堅社。秋末,楊耕心和共產黨員王伯瑾與設于壽張的山東省立第八鄉(xiāng)村師范學校中共支部建立聯系。
1937年8月,中共魯西特委書記劉晏春決定派楊耕心到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孫連仲部做策反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楊耕心在陽谷、聊城動員了近百名進步青年和小學教師加入孫連仲部。但因叛徒出賣,策反工作失敗,楊耕心緊急布置一部分同志回原籍,一部分去延安。他自己歷經千辛萬苦,輾轉到了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被黨組織安排在國民黨統治區(qū)做軍運工作。
后來,楊耕心進入武漢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干部訓練團政治科學習,結業(yè)后被分配到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第六師任簡報主任。在第六師,他曾因“共產黨嫌疑”被審查關押數月,釋放后仍被嚴密監(jiān)視。此時,他向黨組織提出回原籍工作,未能如愿。
1943年秋,在中日鄂西會戰(zhàn)中,楊耕心被俘,被日軍慘殺于鄂西松溪縣暖氣街。
(供稿:陽谷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