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膽石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
膽石性腸梗阻盡管有其特殊性,但仍具有機械性腸梗阻的一般性特點。具體表現則取決于結石的大小、腸管的病變程度和梗阻平面的高低以及膽道疾病的狀態(tài)等。嵌頓的結石可隨腸管的蠕動而能程度不同地移動,因此,其造成的梗阻往往是間歇性的、不完全性的和平面不固定的。一旦結石完全嵌頓,則表現出典型的腸梗阻征象。隨著病情的遷延,患者就醫(yī)時多已出現較重的水電解質紊亂、中毒及腹膜炎等,此類患者往往年齡大、體質弱、并存病多,給臨床診治造成一定困難。

膽石性腸梗阻的診斷
詳細詢問病情,了解患者的膽道病史能對診斷提供重要線索。在腸梗阻的鑒別診斷中應包括膽石性腸梗阻。
腹部X線表現的Rigler特征是診斷膽石性腸梗阻的主要依據,包括:①膽道積氣;②腸管擴張并見氣液平面;③異位結石影;④結石影位置不斷變化和梗阻平面不斷移動等。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對發(fā)現膽腸內瘺和確定結石嵌頓部位有肯定的價值,鋇灌腸對發(fā)現結腸梗阻有幫助,但目前臨床上已很少使用。纖維內鏡和腹部B超的應用也能為診斷提供重要信息。
膽石性腸梗阻的治療和預后
膽石性腸梗阻的治療原則:在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和治療并存病的基礎上行腸道取石、排石、瘺道修補和原發(fā)病灶根除。腸管切開取石、解除梗阻是手術治療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必要時行腸段切除或將小的結石推擠過狹窄部位經由肛門排出,但忌硬性擠壓,以免損傷腸管。有人認為,由于膽道疾患沒有根除,單純腸管切開取石術后容易復發(fā)及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膽囊癌、膽管癌等,故主張簡單有效的首次手術恢復后及早施行二期手術,徹底消除膽道疾患,包括膽道取石、膽囊切除及瘺道修補等;如果情況允許,上述步驟亦可一次性完成。嚴密觀察下應用中西醫(yī)結合非手術療法,服用大承氣湯等排石亦有成功的報道。
膽石性腸梗阻保守治療比手術治療的死亡率高2倍。手術后死亡率為5%~24%,一期手術和二期手術后死亡率各為19%~22%和12%~22%。約2%~13%的病例會再次出現膽石性腸梗阻,有人報告甚至高達59%。除膽道結石繼續(xù)進入腸道外,另一重要的因素是術中未仔細探查而遺漏結石,因為10%~14%的患者腸道膽石為多個多處。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可高達50%,常見者為敗血癥、消化道出血、傷口感染及并存病惡化等。本病預后與患者年齡、病情復雜程度、并存病等多種情況有關。(孫宏偉 崔彥 解放軍第306醫(yī)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