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抗生素當心九大誤區(qū)
■ 明文
近日,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肖永紅和華山醫(yī)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抗感染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主任汪復教授,對國人使用抗生素的常見誤區(qū)進行了糾正。

誤區(qū)1: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咕幹钢委熂毦?、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藥物,也稱為抗生素,如各種青霉素、頭孢菌素等。由于很多感染表現為紅、腫、熱、痛等炎癥癥狀,因此有人將可治療細菌感染的抗菌藥稱為消炎藥。而實際上,消炎藥和抗菌藥是兩類藥。
肖永紅指出,抗菌藥不直接對炎癥發(fā)揮作用,而是通過殺滅引起炎癥的細菌、真菌等起效。消炎藥直接作用于炎癥,臨床所說消炎藥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等。此外,人體存在大量正常菌群,若用抗菌藥物治療無菌性炎癥,會抑制和殺滅它們,造成菌群失調,引起腹瀉等不良反應。另外,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局部軟組織瘀血、紅腫、 疼痛,過敏引起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都不宜用抗菌藥治療。
誤區(qū)2:抗生素越“高級”越好。不少患者覺得抗生素越“高級”越好,其實是一種誤區(qū)。肖永紅介紹,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優(yōu)勢劣勢。所謂“高級”,一般是針對抗生素新舊和價格而言,并非指對某種感染更有效。選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選擇,對癥下藥。如老牌藥紅霉素,價格便宜,對支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有較好療效,而價格較高的三代頭孢菌素對這類病無效。盲目用“更高級”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藥,可能在今后出現較嚴重的細菌感染時無藥可用。
誤區(qū)3:吃抗生素可預防感染。很多人腹瀉、手上出現小傷口時,會自行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肖永紅強調,實際上,抗生素預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況使用,有嚴格的適應證,如做結腸和直腸手術前可使用等。若在沒有感染性疾病的情況下,動不動就使用抗生素來預防,反而會引起細菌耐藥和體內菌群紊亂,增大感染風險。此外,出現輕微感染如皮膚表面的小癤腫等,只要身體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也無須使用抗生素。
誤區(qū)4:一種抗生素不行馬上換另一種。某些情況下,抗生素可能需要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起效。肖永紅建議,如果療效不明顯,應先考慮用藥時間是否足夠。此外,抗生素效果還受患者免疫功能狀態(tài)等因素影響,患者只要遵醫(yī)囑加以調整,一般都能提高療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頻繁更換藥物,會造成用藥混亂,引發(fā)不良反應,更容易使細菌對多種藥物耐藥。
誤區(qū)5:抗生素種類越多越有效。有人認為同時多用幾種抗生素,可防止細菌漏網。肖永紅提醒,其實這樣不僅不能增加療效,反而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或造成細菌耐藥。有研究證明,同時使用藥物種類越多,出現不良反應概率就越大。因此,患者應嚴格遵循醫(yī)囑用藥,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生素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