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年呼吸病學術會研究基本聚焦的熱點
1.老年肺炎:肺炎為老年人最常見疾病,占感染性疾病的54%。目前老年肺炎已經成為必須面對又必須解決的臨床難題。進一步研究的熱點應包括:(1)急需建立動態(tài)監(jiān)測平臺及相應數據庫,準確掌握老年肺炎的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耐藥動態(tài)變化及機制,指導臨床抗菌藥物使用;(2)明確老年肺炎的致病菌病原分布、細菌耐藥性;(3)檢測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明確生物被膜形成機制及對肺炎的預后影響;(4)如何通過干預細菌信號轉導系統達到抗感染治療目的;(5)注意老年吸人性肺炎的診治和預防。
2.老年肺癌:肺癌被稱為是一種老年性疾病,據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2015年我國癌癥統計數據,雖然在小于60歲的癌癥死亡病例中,肺癌病例數排在肝癌之后,但≥60歲癌癥人群中,肺癌死亡病例居于各癌種首位,約333200例,其中≥75歲肺癌死亡病例約為144500例。傳統放化療的療效有限,且嚴重的藥物毒副反應致使許多肺癌患者懼怕治療,新一代化療藥物和分子靶向藥物的問世,給許多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帶來了希望。以往對于化療患者的選擇僅限于70歲以下者,認為70歲以上者并不適于化療:隨著臨床實踐的進步,目前也開展了70歲以上老年肺癌的化療。老年肺癌化療需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個體化治療仍然是未來老年肺癌化療研究的方向。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靶向治療已廣泛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或二線治療,不良反應輕,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治療的選擇之一,對于PS評分2分以下的老年人靶向治療可作為一線治療的選擇。老年肺癌的治療已從最佳支持治療向聯合化療和靶向治療方向過渡。(2)由于老年人儲備功能、代謝動力學等差異,年輕人的試驗結果不能類推至老年人身上,回顧性研究中的亞組分析固然能提供部分信息,但由于選擇病例等偏倚,其可靠指數不高。隨機多中心的關于老年肺癌病人的臨床試驗是臨床研究的方向。(3)介入肺臟學技術的發(fā)展給老年人肺癌的治療帶來了一些新的希望,包括對晚期肺癌的姑息和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治療。支氣管腔內介入治療包括了支氣管腔內燒灼治療、氬氦刀、冷凍治療、光動力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支架植入治療大氣管阻塞等。肺癌的經皮介入治療包括射頻治療、微波治療、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等。(4)臨床上熒光纖維支氣管鏡和E-BUS支氣管鏡指導活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活檢的精確性,進一步提高了老年肺癌診斷陽性率。(5)有關老年肺癌發(fā)生及耐藥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仍是目前肺癌基礎研究的一個熱點,因此有關該方面的研究將繼續(xù)受到重視。(6)利用基因組學及蛋白質組學方法檢測基因譜及蛋白質譜變化有可能更準確地診斷肺癌?;蚪M學及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為研制新型特異性抗腫瘤藥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如蛋白激酶、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及DNA拓撲異構酶等。
3.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我國40歲以上COPD的發(fā)病率達到8.2%,在某些地區(qū)甚至超過了10%,在老年人群中則發(fā)病率更高。COPD的主要治療目的是控制癥狀、降低急性加重率和病死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加強對COPD發(fā)病機制的認識,闡明每個炎癥因子在發(fā)病中的作用。(2)未來COPD的有效治療方法將更多地從其病理生理過程、發(fā)病機制及病因學等多角度進行綜合治療。對老年COPD仍需要進行深入、系統、全面的研究,包括發(fā)病的機制、穩(wěn)定期的控制、抗炎治療的步驟及方法、加重期的治療,將會提高廣大老年COP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3)對難以控制的進展性老年COPD患者可考慮外科治療,肺大泡切除術、肺減容術和肺移植術是目前采用的3種手術方式,肺減容術特別是經支氣管鏡肺減容術是一種治療晚期COPD的微創(chuàng)新技術,但要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成熟的臨床手段,仍然需要更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結果去驗證。
4.老年呼吸危重癥:老年各種病因都易發(fā)生呼吸衰竭,不少患者急性呼吸衰竭是首發(fā)癥狀。老年人呼吸衰竭發(fā)展迅猛,死亡率極高,低死亡率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及正確的治療。研究表明COPD急性加重導致呼吸衰竭早期應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可以降低插管率。對COPD急性加重氣管插管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為切換點行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治療可以顯著縮短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全氟化碳吸入技術是近年在液體通氣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治療技術,有望成為治療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新方法。隨著年齡的增大,目前呼吸衰竭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日益增多,給治療帶來了嚴重的困難。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病人氣管插管時機的評估;(2)去除病人呼吸衰竭發(fā)病前的危險因素;(3)老年人心理安慰和疏導;(4)拔管時機的評估;(5)氣管切開時機的掌握;(6)如何預防和治療由呼吸衰竭帶來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5.老年肺結核及非結核分枝桿菌?。簾o論國內還是國外,老年結核病近年來均有增加的趨勢。肺結核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容易被誤診。老年人患了肺結核特別是痰菌陽性者若不能及時確診和有效治療,很容易成為傳染源。老年人堅持正規(guī)用藥率低,依從性差,不能嚴格遵守醫(yī)囑,常導致治療效果差或治療失敗,需要對治療嚴格管理。此外,目前非結核分支桿菌感染是臨床的一大難題,很多患者住院期間呈暴發(fā)流行,診斷和治療極為困難。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快速診斷和鑒別結核桿菌和非結核分支桿菌;(2)對非結核分支桿菌進行鑒定和臨床分型,藥敏培養(yǎng)有利于治療;(3)由于基因學和免疫學的發(fā)展促進了結核病的研究,非結核分枝桿菌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對非結核分枝桿菌致病性的認識更加深入;減毒非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基因或基因產物的引入可誘導機體的一些細胞產生免疫記憶,產生抗結核免疫的效應細胞,這些免疫效應對疾病的診斷、療效判定、藥物毒副作用分析、新疫苗作用分析都有重要意義。
6.老年睡眠呼吸障礙: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與睡眠呼吸相關且發(fā)病率很高的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半數以上患有睡眠障礙,睡眠時呼吸淺慢或暫停而引起反復發(fā)作低氧、高碳酸血癥、酸中毒,嚴重者可導致猝死、心肺腦腎等多系統器官的功能損害,是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及老年癡呆癥等發(fā)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效的治療可逆轉其病理生理改變,不僅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質量,而且降低了心肺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延長了患者生命。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老年人睡眠結構發(fā)生了改變,得出老年睡眠呼吸障礙的流行病學、病因、發(fā)病機制;(2)掌握老年睡眠呼吸障礙的特點,對研究和診治該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對老年睡眠呼吸障礙全身合并癥的觀察和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7.老年肺間質疾?。豪夏攴伍g質疾病的流行病學資料十分有限,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流調資料中,肺間質疾病的發(fā)病率,男性為每十萬分之80.9, 女性為每十萬分之67.2,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是肺間質疾病中最為惡性者,發(fā)病年齡多數大于60歲。在老齡社會,如歐洲、美國和日本,其將成為一個公共的健康問題。間質性肺病的病人惡化不僅可能是病情的進展,還可能是治療相關的并發(fā)癥,老年患者尤為如此,其對藥物耐受力較年輕患者明顯降低。老年性彌漫性肺實質疾病臨床特點多與感染有關,據統計,60%以上患者存在誤吸,特別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導致吞咽功能障礙者,這常常伴隨著口咽部寄殖細菌(主要是厭氧菌)的感染。吸入性肺炎可導致機化性肺炎,反復、慢性吸入可引起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加強老年間質性肺病發(fā)病機制的認識,闡明老年患者發(fā)病過程中特殊發(fā)病機制,病理生理及流行病學數據。(2) 探索針對老年肺間質疾病合理的用藥方案和療程,提高診治水平,減少治療并發(fā)癥。 (3) 未來肺間質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將更多地從其病因學,發(fā)病機制進行綜合治療,探索新藥的臨床研發(fā)。
8.老年胸膜疾?。豪夏晷啬ぜ膊〕2坏湫?,診斷困難,但大多病例的影像學常表現為胸腔積液。國外有研究報道,3077例胸腔積液患者,平均年齡69歲,其中引起胸腔積液的原因排名分別是腫瘤(27%),心衰(21%),肺炎(19%),結核(9%),腹部手術(4%),心包疾病(4%)和肝硬化(3%)。心功能不全中位年齡是80歲,癌性胸腔積液是70歲,肺炎是57歲,而結核中位年齡最小,32歲。760例80-90歲之間的高齡患者,引起胸腔積液最常見原因分別是心衰(34%),癌性(24%)和肺炎(11%),其中癌性胸腔積液以肺癌和乳腺癌最為常見。國內小宗病例報道:惡性腫瘤(37. 5%) ,結核性疾病(22. 5%) ,心功能不全(17. 5%),肺炎(15%),其他疾病(7. 5%) 。如何最大化利用胸腔積液進行疾病診斷成為老年胸膜疾病的關鍵所在。因此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探索老年胸膜疾病病因、胸腔積液病理生理過程;(2)探索可提高老年惡性胸腔積液腫瘤細胞檢出率的新方法;(3)探索更符合老年患者胸腔積液鑒別診斷的新思路。
9.老年肺栓塞:據估計,美國每年由于下肢靜脈血栓住院的患者超過20萬,是繼急性冠脈綜合征和卒中后第三位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接近半數為肺栓塞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呈指數增加。研究發(fā)現,肺栓塞的年發(fā)生率由65歲~69歲組的1.8%逐步增加到85歲~89歲組的3.1%。Giuntini等對755例肺栓塞患者研究發(fā)現,肺栓塞的發(fā)病高峰在70歲左右。我國1997年~2008年對國內16972182例住院患者進行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發(fā)現,住院患者肺栓塞的年發(fā)生率是0.1%;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的致栓塞機制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老年人體力活動減少、肌張力減低、基礎疾病增加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減弱等因素有關。肺栓塞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和體征,容易漏診,老年患者因其他慢性病而長期臥床,或手術后,或患有心臟病者,在出現不明原因呼吸困難、心悸或有胸痛者應注意排除肺栓塞,若同時下肢有腫脹、壓痛、靜脈曲張或心房纖顫時更應警惕。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師對肺栓塞的重視及診斷手段的改進,肺栓塞的診斷率明顯提高,但對于非典型肺栓塞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的早期診斷率仍不理想,即便明確診斷為肺栓塞,但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種疾病,使外科手術,介入手術,溶栓,抗凝等治療難以實現,因此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包括:(1)深入探索老年肺栓塞的發(fā)病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2)研究老年肺栓塞的早期診斷方法;(3)權衡老年慢性病,并發(fā)癥等多因素,探索一套適合老年肺栓塞的治療方案;(4)制定老年肺栓塞的預防措施,降低肺栓塞的發(fā)病率。
10.老年哮喘:老年哮喘患者較年輕人具有較低的過敏狀態(tài),但肺功能降低卻更加顯著。老年哮喘患者病理生理特點的綜合研究不多,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較年輕患者氣管壁顯著增厚且空氣潴留顯著增加,小氣道和大氣道均易受累。老年哮喘患者血清IgE總體水平和對多種過敏原陽性的特異性IgE抗體顯著降低。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老年患者對常規(guī)針對減少過敏的哮喘治療反應較差,并且需要更有效的治療藥物。2015年GINA指南指出,在老年人群中,哮喘可能被過度診斷,由于較差的氣流受限感知力,對于老年人,可接受的呼吸困難應該被認為是正常的,左心室衰竭或缺血性心臟病引起的呼吸短促可能與哮喘混淆,使診斷變得復雜。老年人有吸煙史和生物燃料暴露史,還要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重疊綜合征的診斷。鑒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更進一步的研究熱點包括:(1)深入了解老年哮喘的病理特征及發(fā)病機制研究,遺傳學研究,流行病學研究;(2)探索針對老年哮喘患者更加敏感,便捷的診斷方法和診斷標準;(3)探索并制定更符合老年患者的治療策略,優(yōu)化治療方案,降低治療并發(fā)癥及藥物副反應;(4)結合基礎和臨床試驗,積極探索治療哮喘的新靶點,新藥物。

劉長庭,男,現任解放軍總醫(yī)院南樓呼吸科名譽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職一級,技術二級。劉長庭教授長期在保健、臨床一線工作。通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和大量的臨床工作,形成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肺癌、老年肺部感染、老年肺部危重癥等疾病的一整套診治方案。在臨床工作上,始終以“不讓患者和自己留遺憾”為座右銘。任科主任期間,建立了老年呼吸病亞???,加強了實驗室、呼吸機室、血氣分析室、肺功能室、支氣管鏡室等建設,成為國內首批“研究型臨床科室”,無漏診和誤診,患者滿意率達99.86%。帶領的團隊獲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先進集體稱號,同行專家認為他所帶領科室是國內老年呼吸病學引領者。
他是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全軍11.5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一負責人完成或承擔科研課題25項。以第一獲獎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 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以獲軍隊科技進步、醫(yī)療成果二等獎5項(排名1,1,1,2,3)??臻g搭載獲得并以LCT(Liu Chang Ting)命名的空間誘變微生物菌株25株,其全基因組序列已被NCBI數據庫收錄;以第一發(fā)明人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發(fā)明專利23項,授予外觀設計專利3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fā)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70余篇。主編專著10部(其中一部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參編專著20余部;培養(yǎng)了40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