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鏈接:七種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洪水腳”
抗洪救災時,下肢長時間浸泡在污泥濁水中,皮膚經常受到擦傷,破損的創(chuàng)口長時間浸沒在洪水中,趾縫間浸漬發(fā)白、腫脹、破漬、糜爛,甚至皮膚剝離,這種病在洪水期間大量發(fā)生,被俗稱為“洪水腳”或“水泡腳”。感染嚴重時,還有畏寒、發(fā)熱、乏力、頭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癥狀,少數(shù)抵抗力差的人可以發(fā)展成敗血癥。
防治措施:
1.下水勞動時,在可能的情況下,每隔l-2小時休息一次。擦干腳,在陽光下限曬片刻。每次勞動離水后,一定要洗凈腳,穿干鞋;
2.脫離洪水浸泡。當發(fā)現(xiàn)腳部皮膚破潰并有加重趨勢時,如情況許可應暫時不要下水。如勞動環(huán)境水不過膝,要設法穿長統(tǒng)靴;
3.有足部皮膚病的應少下水,還要防止吸血昆蟲叮咬;
4.外用藥物。淺表性皮膚創(chuàng)傷可用爐甘石粉或5%的明礬爐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礬溶液或3-5%的食鹽溶液、龍膽紫泡腳。感染嚴重時,應用抗菌藥物。
蟲咬性皮炎
盛夏季節(jié),洪澇期間,昆蟲生長繁殖加速,由于抗洪救災,野外作業(yè)增加,易發(fā)生蟲咬性皮炎。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勞動期間盡量穿長衣、長褲、長統(tǒng)靴,或在身體暴露部位涂以防護藥物。一旦被咬傷,可用2%的冰片,5%的明礬爐甘石粉洗劑,或市售清涼油、風油精涂擦患處,可用皮炎平霜治療。還可服用撲爾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抗過敏藥物。
血吸蟲尾蚴性皮炎
水災后,疫區(qū)水源污染,血吸蟲尾蚴泛濫成災,一旦這些尾蚴鉆進人體,皮膚就引起局部炎癥。一般在下水后10-30分鐘即可發(fā)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踩部、前臂等處多見。先有癢感,繼之出現(xiàn)粟粒大丘疹、紅斑,數(shù)小時后發(fā)展成綠豆大至黃豆大紅色丘疹或疤疹,周圍有紅暈,頂端有蟲咬痕跡,十分瘙癢。
預防本病主要是作好個人防護,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劑,20%松香酒精等。治療以止癢、消炎、預防繼發(fā)感染為主??梢酝庥脿t甘石粉洗劑,1%-3%樟腦酒精。全身治療可內服抗過敏藥物。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是病人與帶菌者,細菌或病毒通過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還可借助蒼蠅、蜂螂污染食物和用具,當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發(fā)病,又可傳給其他人。
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應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
1.搞好“兩管一滅”(管理水源和糞便,殺滅蒼蠅),防止病從口入。災區(qū)特別要保護好水源,不要隨地大小便,廁所離飲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離。飲用水要消毒,不喝生水。不在蒼蠅滿天飛的地方進食。瓜果要洗凈,生吃去皮。阻斷“糞——口”感染途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搞好家庭、棚區(qū)及環(huán)境衛(wèi)生。
2.提高人體抵抗力,根據(jù)需要可選用預防用疫苗,如傷寒、甲肝疫苗等。
3.控制傳染源,管理好患腸道傳染病的病人。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蚊子是傳播乙腦的元兇。蚊子叮咬感染乙腦病毒的人、畜后,含乙腦病毒的血進入蚊體,當叮咬另外的人或動物時,疾病就傳播開來,好發(fā)于蚊子孽生高峰的7、8、9月,也是洪水泛濫的時候。
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另外,可以在當?shù)匦l(wèi)生防疫部門注射乙腦疫苗預防本病。
鉤端螺旋體病
老鼠、狗、豬都是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洪澇黃”)的主要傳播者,尤其是老鼠。在稻田、池塘、小河溝等地鼠類活動頻繁,排出帶鉤體的尿污染田水、池塘、土壤、水稻、荒地,在暴雨、洪水成災時,污水泛濫,人們在勞動、抗洪中接觸了含病原的水,鉤體就可通過皮膚、粘膜進入人體,造成鉤體病的廣泛傳播。
預防鉤體病的關鍵是滅鼠、防鼠和家禽圈養(yǎng);在本病流行地區(qū)、流行期間和洪水泛濫時不要在池塘、水溝中游泳、嬉水;在流行地區(qū)下田勞動時應盡量穿長統(tǒng)橡皮靴、戴橡皮手套,保護皮膚不受鉤體侵襲。
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簡稱“急感”,是由于人體接觸疫水感染血吸蟲尾蚴后,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引起宿生(人、牛等)的一種急性全身性疾病。
預防血吸蟲的關鍵是:一是認真查滅易感地帶釘螺。疫區(qū)在洪水漫灘之前,采取氯硝柳胺噴灑、浸殺、土埋等措施滅螺;二是強化糞便管理。不隨地大小便,廁所應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棚區(qū)糞便要集中處理,不要排入江河、湖塘。對防洪搶險等必須接觸疫水的應涂擦皮避敵、鄰苯二甲酸二丁脂油膏、15%鄰苯二甲酸二丁脂乳劑等防護藥品,4小時左右間隔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