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尚曉敏 發(fā)布:2025-06-28 07:10:02
察隅盛開石榴花
——西藏軍區(qū)某部三連與駐地群眾合力強邊固防的生動實踐
■李樹森 劉啟平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陳長宏
題圖左:西藏軍區(qū)某部三連新兵在村黨群活動中心開展現(xiàn)地教育。土登旺修攝
題圖右: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西藏軍區(qū)某部三連官兵代表走進村幼兒園,與兒童同升國旗。陳長宏攝
圖①:連隊官兵協(xié)助村民打理果園,種植果樹。高兆軍攝
圖②:今年5月,連隊官兵在“天德田”幫助群眾插秧。范國福攝
6月,正是石榴花開的時節(jié)。
吃過早飯,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zhèn)某村村民益西次仁來到自家承包的石榴園清理雜草,修剪枝葉??粗窕ㄒ淮卮鼗鸺t盛開,益西次仁喜上眉梢,仿佛已見到了秋天石榴掛滿枝頭的情景。
石榴園一墻之隔,是西藏軍區(qū)某部三連營區(qū)。二級上士常亮見益西次仁來了,熟練地挽起袖子、拿起水管,走進石榴園一起忙碌起來。
“本來這塊地一直空置,前年我們和村民一道把這里規(guī)劃成了石榴園?!背A琳f,“園子規(guī)模不大,離營區(qū)又近,我們操課之余經(jīng)常來幫著拔草、澆水?!?/p>
果園與營區(qū)的距離,就如同軍民之間的距離——自1950年10月連隊進駐以來,官兵們始終牢記性質(zhì)宗旨、恪守為民本色,與群眾緊密團結(ji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譜魚水之歌。
看,那火紅綻放的石榴花,正是這個“邊境第一村”新時代軍民共建、共筑邊關美好圖景的又一抹亮色。
傳承·傳播
“訓練營”記錄同心歷史
前不久,一批新兵從五湖四海匯聚三連,走上邊關戰(zhàn)位。沒有鑼鼓喧天的夾道歡迎,沒有歌舞連臺的熱鬧表演,迎接他們的,是村里“強邊訓練營”的連隊“軍民一家親”優(yōu)良傳統(tǒng)故事宣講。
“強邊訓練營”是2022年察隅縣圍繞強邊興邊、固邊穩(wěn)邊主題建成的一個紅色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展廳里,陳列著見證邊防斗爭的珍貴文物,展現(xiàn)了軍民團結(jié)共建家園的奮斗歷程。
“我們連隊在訓練營籌建階段就深度參與展陳設計、綱目編寫、史料收集等各項工作。”連長高兆軍說,“訓練營雖由地方主導建設,但反映的是軍民合力強邊固防的歷史。我們?nèi)B在這里駐守和戰(zhàn)斗,參與建設責無旁貸。”
展廳里,一把銹跡斑駁的長刀吸引了列兵四郎仁青的注意。
“當年,群眾用這把刀為解放軍開辟行軍道路,也在戰(zhàn)場上用它奮勇殺敵?!敝v解員的講述,喚起四郎仁青的記憶:“我家過去也有這樣的刀。”四郎仁青的家鄉(xiāng)距這里只有100多公里。過去,他隨父親放牧、采藥,也曾經(jīng)到過這個村子?!拔抑肋@里曾發(fā)生過戰(zhàn)斗,但并不了解具體情況?!彼睦扇是嗾f,“看到這些熟悉的展品,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一直與邊防官兵生活在一起、戰(zhàn)斗在一起。”
“從解放軍進駐西藏開始,就一直是這樣?!庇柧殸I講解員、村民羅布扎西在講解中講到,1950年底,藏族同胞松林江措歷時一個多月,帶領村民、帶著物資一路翻山越嶺、頂風冒雪,前出數(shù)百里迎接解放軍,只為協(xié)助部隊順利進駐。
軍地共同編寫的《陽光照進察隅》一書,以珍貴的圖片、生動的筆觸,記錄了許多當年解放軍進駐高原、戍守邊關過程中團結(jié)群眾、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如今,這些故事都在羅布扎西的講解中,被一茬茬新兵和前來參觀學習的各地黨政機關干部所熟悉。羅布扎西告訴筆者,開館兩年多來,訓練營已接待230批次干部群眾前來參觀。
“每年新兵入伍分到連隊,我們都要組織他們到這里參觀,讓他們了解連隊戰(zhàn)斗歷史、感悟軍民深厚情誼?!边B隊指導員范國福說。
稻田·心田
“天德田”種出團結(jié)碩果
在這個季節(jié)走進下察隅,能見到在雪域高原十分罕有的景色——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如一塊塊綠寶石,鑲嵌在祖國邊陲,秧苗青翠嫩綠,長勢喜人。
位于喜馬拉雅山東南的下察隅,村落大部分坐落在河谷臺地上,背靠茂密的青山,遠眺察隅河谷。這里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氣候溫暖潮濕,盛產(chǎn)水稻、香蕉、柑橘,無怪乎有“雪域江南”的美稱。
連片的水稻田中,有塊田地被村民們稱為“天德田”。
“天德田”,是連隊一級上士張?zhí)斓聻榇迕癫逖砗褪崭畹囊黄咎铩?009年,連隊戰(zhàn)士張?zhí)斓屡加霎數(shù)卮迕袷盏?。因當時村里年輕人多外出打工,農(nóng)田主要由老人打理,收割進度較慢,張?zhí)斓卤阒鲃訋兔Α?/p>
“后來就成了慣例,不用村里說,每到農(nóng)忙時節(jié),連隊都要主動前來幫忙。”村民委員會主任扎西平措說。
不僅僅是農(nóng)忙時節(jié),只要群眾有困難、村里需幫助,連隊都會竭盡所能、傾情相助。
村里有位年過七旬的孤寡老人阿廖,生活不便。官兵經(jīng)常來到他家里,幫助打掃衛(wèi)生、整理庭院。
有一次,村里幾位群眾上山采藥,誤食有毒野生菌。村民第一時間向連隊求助,連隊干部迅速組織包括軍醫(yī)在內(nèi)的十幾名官兵前來救援,將中毒群眾背下山展開搶救。
今年3月,連隊二級上士覃炳強訓練時韌帶拉傷。他曾幫助過的村民益西旺堆得知后,帶著自家產(chǎn)的土豬肉和雞蛋到連隊看望,囑咐他好好休養(yǎng)。
“就跟看自家的孩子一個樣?!痹髌酱胝f。
相親如魚水,稻田連心田。5月底,連隊官兵如約來到稻田,捋起袖子,卷起褲管,走下秧田,種下一株株嫩綠秧苗。
在這里,戰(zhàn)士們耕耘的是稻田,播撒的卻是軍民團結(jié)的種子。
興邊·固邊
“一家人”共筑邊關屏障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前夕,連隊官兵來到村幼兒園,為孩子們送上禮物,與他們一起講故事、做游戲、升國旗。
“我們經(jīng)常開展這樣的活動?!边B長高兆軍說,他們借助節(jié)日、紀念日等時機與村民開展共建活動,如國防教育、軍營開放、軍醫(yī)巡診等。每逢老兵退役,村民也會自發(fā)來到營區(qū)為他們送上潔白哈達和美好祝愿。在春節(jié)和藏歷新年,村民還會精心排練民族舞蹈,與連隊官兵一起載歌載舞、共慶佳節(jié)。
“因為大家都感謝部隊?!贝迕裎瘑T會主任扎西平措說。說話間,他帶領筆者走進村里修繕一新的黨群活動中心,兩側(cè)櫥窗里,翔實記錄了連隊的幫扶舉措。扎西平措說,這些年在黨的關懷和政策支持下,全村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柏油路進村、污水入管,家家戶戶有了電器,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家安更思報國。這幾年,村里多名青年參軍入伍。
2008年退役返鄉(xiāng)的尼瑪多吉,如今是下察隅鎮(zhèn)派出所的一名警察,擔負著過往人員、車輛、物品的檢查任務。
“警察這個崗位的職責,就是守衛(wèi)邊境安寧、守護百姓生活。對我來說,還和當兵時一個樣?!蹦岈敹嗉f。
筆者采訪期間,恰逢連隊組織例行巡邏。幾位村民主動擔負后勤補給、物資運送任務。在日??c守橋、排查盤查工作中,村民遇有可疑人員、車輛,也會第一時間通知連隊,實現(xiàn)了軍地信息共享、軍地聯(lián)動核查、及時有效處置。
“沒有祖國的邊防,哪來家里的牛羊?”采訪臨近結(jié)束,筆者想起了在“強邊訓練營”展廳里看到的一段故事——上世紀60年代,這里曾發(fā)生過幾場戰(zhàn)斗。當時全村組織數(shù)百人參加支前隊伍,村民既當向?qū)в之斕舴?,還熱情拿出糌粑、酥油茶,仗打到哪里,大家就支援到哪里。
展廳里,收藏著一條當時中央慰問團贈送的毛巾。時隔60余年,毛巾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不愧為偉大的人民,不愧為偉大的軍隊”。
圖片設計:扈 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