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郭妍菲 發(fā)布:2025-08-28 06:56:11
人民至上 向險逆行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趙前松 記者 徐 雯 特約記者 宋世杰
“傳承先輩們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精神,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6月下旬,陸軍某旅戰(zhàn)旗廣場,戰(zhàn)旗迎風高揚,伴隨著鏗鏘有力的誓言,旅隊迎來了又一批新鮮血液。
1942年冬,日偽軍對膠東抗日根據(jù)地進行拉網合圍式“掃蕩”,八路軍膠東軍區(qū)5旅13團7連6班10名戰(zhàn)士,為掩護群眾突圍,最終全部壯烈犧牲,后被膠東人民譽為“馬石山十勇士”。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上,“馬石山十勇士”戰(zhàn)旗經過天安門廣場,光榮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圖①:“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部隊官兵參加實戰(zhàn)化訓練。圖②:“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部隊組織官兵面向戰(zhàn)旗宣誓。圖③:“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部隊開展“進校園”活動。圖為官兵與學生一同清掃垃圾。黃振宇 攝
“是英雄先輩的精神滋養(yǎng)了我,讓我不怕困難砥礪前行”
“從黑夜戰(zhàn)斗到天亮,十勇士殺了個四進三出……”面向戰(zhàn)旗,“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副連長蘭玉豪為新兵們講述著先輩事跡:他們執(zhí)行完任務途經馬石山,看到群眾身陷絕境,便投入戰(zhàn)斗幫助群眾突圍。戰(zhàn)斗過程中,他們視死如歸,與數(shù)倍于己的強敵輪番拼殺,多次用血肉之軀撕開生路,救出上千名群眾。戰(zhàn)斗到最后,只剩下班長王殿元和兩名戰(zhàn)士,他們一起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沖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
蘭玉豪出生在“馬石山十勇士”犧牲的地方——山東省乳山市。聽著十勇士故事長大的他,自小就有一個軍旅夢。巧合的是,2015年他參軍入伍,來到的正是“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部隊。
這給了蘭玉豪極大鼓舞,他決心當好英雄傳人。后來,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軍校,并在畢業(yè)后堅定申請回到“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他說:“是英雄先輩的精神滋養(yǎng)了我,讓我不怕困難砥礪前行,我要回到這個英雄的集體,沿著英雄足跡繼續(xù)前行?!?/p>
如今,新兵下連,蘭玉豪常會主動為大家講述十勇士的故事,新兵來到單位的第一課,也往往是瞻仰英雄掛像、學習十勇士英勇事跡。
儀式結束,“馬石山十勇士”班第48任班長曹世毫帶著幾名新戰(zhàn)友來到班內,補充著十勇士事跡的細節(jié):“當時武器落后、缺少彈藥,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扛起掩護群眾突圍的重任。這種為了人民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咱們必須傳承好!”
指著墻上的十勇士戰(zhàn)斗路線示意圖,曹世毫講起去年那次實兵對抗演練的經歷。當時,正值要點奪控階段,全班向某高地機動途中突遭障礙阻攔。危急關頭,副班長姜凱煒緊握炸藥包沖鋒攻堅,雙肘被石子劃破仍一寸寸匍匐向前。最終,他為全班開辟通路完成任務,自己被判定為“犧牲”。
80余載春華秋實,馬石山上忠魂不朽。曹世毫告訴記者,每次重溫先輩浴血奮戰(zhàn)的英勇事跡,都有不一樣的感悟。歲月流轉,“不怕犧牲,敢打硬仗惡仗”的戰(zhàn)斗精神,早已融入官兵血脈,并不斷在強軍新征程上發(fā)揚光大。
“硬仗有我,攻堅有我,強敵面前有我”
子夜時分,皖東腹地,一場實戰(zhàn)條件下的對抗訓練悄然打響。
戰(zhàn)前動員時,“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指導員朱肖童擎起戰(zhàn)旗,帶領大家莊嚴宣誓:“硬仗有我,攻堅有我,強敵面前有我!”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馬石山十勇士”的忠魂激勵著一代代官兵傳承英雄戰(zhàn)斗精神,爭做新時代打贏先鋒:“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第44任連長孫金龍參加國際輕武器射擊比武,取得3金4銀和1枚榮譽獎章;“馬石山十勇士”班第39任班長周棟代表中國軍人出戰(zhàn)國際輕武器技能大賽,斬獲5金5銀3銅,讓五星紅旗在異國賽場高高飄揚;第42任班長周仕虎率班參加“中部鐵拳”比武,奪得10項第一、5項第二,以絕對優(yōu)勢獲得團隊總分第一名……
“爭任務、爭第一、爭頭功?!表懥量谔柋澈?,是官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極致苦練。
那一年,改革調整過程中,“馬石山十勇士”所在單位轉型為合成部隊。“合成”二字,看似簡單,卻意味著作戰(zhàn)理念、建設模式、能力結構的深刻重塑與轉型再造。
轉型后不久,這支英雄部隊在一場實戰(zhàn)化訓練中首次亮相便遇到挫折——
在那次集合了裝甲、偵察、工兵、炮兵等多兵種力量的大規(guī)模協(xié)同作戰(zhàn)中,該連一頭撞入“敵”融合電子干擾與精準伏擊的隱蔽火力網。很快,新體制、新崗位、新專業(yè)帶來的磨合陣痛暴露無遺:連隊與各配屬分隊溝通不暢,關鍵信息無法實時共享,導致隊形轉換遲滯,數(shù)輛戰(zhàn)車趴窩……
復盤會上,氣氛凝重,有人輕聲嘆息:“太難了……”“什么不難?十勇士浴血奮戰(zhàn)難不難?革命先輩取得抗戰(zhàn)勝利難不難?紅軍萬里長征難不難?我們是英雄傳人,就要善于攻堅克難!”此話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水花四濺。
統(tǒng)一思想后,時任連長陳澤琪帶領全連官兵打響能力升級攻堅戰(zhàn):組建“軍情研究小組”,每周舉辦“講武堂”,收集分析前沿裝備動態(tài),掀起為戰(zhàn)轉型的“頭腦風暴”;成立“兵專家工作室”,大膽革新訓練器材,先后研發(fā)“夜視儀輔助裝置”等多項實用成果;每名外出集訓的官兵,都千方百計搜集資料,學習借鑒其他軍兵種先進戰(zhàn)術戰(zhàn)法,拓寬視野……
如今,從“一?!钡健岸嗄堋?,從精通“獨門絕技”到練就“十八般武藝”,“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官兵主動擁抱變化、迎接挑戰(zhàn)。全連官兵多次參加聯(lián)合實兵對抗訓練,在“立體攻防”作戰(zhàn)實踐中,朝著合成化、智能化、無人化的目標勇毅前行。近年來,該連連續(xù)4年榮立集體二等功,被戰(zhàn)區(qū)陸軍表彰為“練兵備戰(zhàn)先進單位”,用過硬戰(zhàn)績續(xù)寫著新時代榮光。
“請黨組織把我們放到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
80多年風雨兼程,先輩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馬石山十勇士”傳人不懈奮斗。在人民需要的緊急時刻,在面對危險的生死關頭,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爭分奪秒、拼盡全力,為人民而戰(zhàn)。
在“馬石山十勇士”班,收藏著一件泥漬斑斑的救生衣。衣服背面,是班里戰(zhàn)士的“請戰(zhàn)書”和簽名:“請黨組織把我們放到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
那一年,江西九江一帶普降暴雨,河水水位暴漲,多處堤壩出現(xiàn)險情。該旅官兵聞令而動,火速奔赴搶險救災一線。
“馬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時任連長孫金龍因左肩受傷進行手術剛剛出院,原本該臥床休息,但汛情通報讓他如坐針氈。最終,他拒絕了戰(zhàn)友安心休養(yǎng)的建議,率隊奔赴前線。
當時形勢危急:如果不在下次洪峰到來前把任務地段堤壩整體加高,就可能發(fā)生洪水倒灌,附近萬余名群眾的生命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肩膀里打著鋼釘、手臂上綁著繃帶、傷口被雨水浸濕……孫金龍忍著疼痛,帶領官兵堆沙袋、填石方、夯大堤。與此同時,時任指導員靳明超帶領黨員突擊隊在赤湖西堤下水作業(yè),連續(xù)奮戰(zhàn)3天,填補堤壩坑洞;原本休假在家的“馬石山十勇士”班第44任班長程博,驅車400公里直奔抗洪一線,帶領戰(zhàn)友巡邏堤壩、勘察險情……
這些年,人民至上的信念,不斷激勵著英雄傳人。除了在抗洪、抗疫等急難險重任務前擔當人民群眾的護盾,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是最堅實的依靠。
“去年,解放軍叔叔來看我,鼓勵我好好學習?!币姷接浾撸磳⑸先昙壍膶W生王嘉慧,拿著上學期期末獲得的3張獎狀,激動得小臉通紅,“今天,我要把這些獎狀與解放軍叔叔分享!”
王嘉慧家境困難,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榜R石山十勇士”生前所在連得知情況后,與孩子結成幫扶對子,并設立專項助學基金。
近年來,該旅與駐地多所學校、偏遠山區(qū)學校建立共建關系,為每名幫扶的困難學生建立詳細檔案,定期資助。各連隊黨支部還與駐地村委會簽訂幫建協(xié)議書,組織開展軍地書記與書記、支委與支委、黨員與黨員結對幫扶活動。
“百姓是爹娘,子弟是兒郎,沒有群眾哪有黨,以命相救死何妨……”在“馬石山十勇士”所在部隊,歌謠代代傳唱。官兵們都清楚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扎根在哪里、向哪里去。
★融媒體報道★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觀看視頻 走進英雄部隊
素材支持:劉仁浩、余睿喆、嚴子昌、劉益涵
視頻剪輯:周文軒
刊頭設計:方 漢、楊 磊
融合制圖:肖靜鈴、吳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