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fā)布:2025-09-05 07:53:04
受閱榮光
——參閱部隊士兵速寫
在兩公里外守望
■劉仁浩 解放軍報記者 吳安寧
【人物名片】李文舉,第七十一集團軍某旅三級軍士長,榮立三等功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三等獎一次。周乃軍攝
建國門內(nèi)大街,距離天安門約2公里處。
初秋的晨光透過遠處高樓的縫隙,灑向整齊列陣的運輸車,在锃亮的車窗玻璃上折射出點點光暈。發(fā)動機艙余溫還未散盡,負責車輛維修保障的李文舉攀上運輸車,熟練地打開艙蓋,對內(nèi)部各系統(tǒng)進行檢查。從錯綜復雜的油路、電路,再到底盤的每一個螺栓,逐個部位他都進行細致核查和校驗。
李文舉中等身材,臉形瘦削,突出的顴骨上有著長期戶外工作的痕跡,一笑就露出兩條深深的法令紋。
這是從軍18年的李文舉第一次參加閱兵,也是第一次到首都北京。作為負責裝備維修檢查的保障人員,他沒有機會隨受閱隊伍走過天安門廣場,光榮接受檢閱。
李文舉知道自己的戰(zhàn)位看不到天安門城樓,但從幾次合練到正式閱兵那天,每每想到自己離祖國的“心臟”如此之近,他的心里就有些激動,好幾回不自覺地朝著天安門方向眺望。
閱兵當天,李文舉只專注于車輛保障工作。他鉆進車底,從作訓服左胸口袋里掏出一張手繪的裝備“經(jīng)絡(luò)圖”,對照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標注,繼續(xù)對運輸車底盤做檢查。其實,這張裝備“經(jīng)絡(luò)圖”他早已爛熟于心,但想到此次任務(wù)必須萬無一失,他還是選擇時刻帶在身上。
新型運輸車系統(tǒng)更加模塊化信息化,每個模塊內(nèi)部布滿像“迷宮”一樣的線路。剛接觸這臺新型運輸車時,李文舉翻看裝備資料,經(jīng)常在厚厚的說明書里“迷路”。為了搞清楚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關(guān)系,他抱著厚厚的材料啃了一遍又一遍。訓練間隙,他一有時間就鉆到運輸車底,拿著手電筒對照資料逐個部件核對,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
“就像中醫(yī)行醫(yī)問診前需要了解人體的經(jīng)絡(luò)一樣,我把全車的油路、氣路、電路都梳理出來,哪根管線容易磨損、哪個接口常出故障,每一個疑點、每一處隱患都清清楚楚地標在這張圖上?!闭勂鹱约菏掷L的20多張裝備“經(jīng)絡(luò)圖”,李文舉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對裝備方隊而言,閱兵場上展示的是裝備的威武雄姿,而背后支撐的是過硬技術(shù)保障能力。李文舉對這些鋼鐵運輸車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裝備雖不會說話,卻有自己的脾氣。你對它多一分耐心,它就給你多一分可靠;你把它研究得越深,它給你的信心底氣就越足”。
為了讓其他修理技師和駕駛員更快熟悉裝備的“脾氣”,李文舉又把控制模塊等影響行駛穩(wěn)定性的重要部件,單獨繪制成放大示意圖。原本錯綜復雜的線路,在他的筆下變得條分縷析。他還用不同顏色的箭頭標出日常維修保養(yǎng)的關(guān)鍵部位,讓人一目了然。他所繪制的裝備“經(jīng)絡(luò)圖”,成了方隊車輛保障人員人手一份的指南。
前不久,方隊一臺運輸車某傳感器突然出現(xiàn)信號不穩(wěn)現(xiàn)象。雖不影響車輛低速行駛,但李文舉不想放過任何故障隱患。當晚,他頭頂探照燈,拿著“經(jīng)絡(luò)圖”細致排查,很快在一處插接器的針腳上找到了“病因”。
太陽已爬上樹梢,收拾完工具箱的李文舉和其他裝備保障人員準備退場。運輸車即將出發(fā),李文舉站在那里,再一次遠遠望向2公里外的天安門。
“駕駛員、乘載員能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那是無上的光榮,但我們修理技師是‘鐵騎’的守護者,讓車輛順利通過天安門,就是我們的榮光!”李文舉一如既往仔細檢查運輸車每一個細節(jié)后,目送車輛出發(fā)。
這眺望的目光里,寫滿了一名維修技師對使命的忠誠與擔當。
山城“玫瑰”
■蘭濟民 解放軍報記者 劉寶瑞
【人物名片】劉姣姣,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某中心一級上士。孫卓文攝
受閱方陣中,軍姿挺拔的女兵劉姣姣目光如炬。巴渝山水的靈秀浸潤著她的眉眼,山城兒女骨子里的韌勁兒,化作眸中灼灼的光。
這是劉姣姣第二次參加閱兵。2019年,她作為女兵方隊一員走過天安門廣場,每一步落腳都鏗鏘有力。
劉姣姣的根,深扎在重慶云陽蒼茫的群山里。那條掛在懸崖峭壁間蜿蜒如絲帶的盤山路,深深刻進她童年的記憶。小小年紀的她,便學著在嶙峋的石縫間尋找落腳點。
“我們山里頭娃兒,路都是自己‘踩’出來的咧!”每每憶起,她笑聲清脆,帶著山風般的爽朗。正是這份大山賦予的平衡感與耐力,讓她初入軍營便嶄露頭角。
當一同入伍的戰(zhàn)友還在為3公里長跑能否及格而苦惱時,劉姣姣就能以輕快的腳步征服5公里越野。崎嶇的山路,早已將堅韌二字,無聲地刻進她的步履。
這次閱兵,劉姣姣入選聯(lián)勤保障部隊方隊?!靶l(wèi)勤兵是戰(zhàn)場上的生命防線,我們要向全國人民展現(xiàn)衛(wèi)勤戰(zhàn)士良好的精神面貌?!狈疥犻L的話,她銘記在心。
盛夏的柏油路面蒸騰著熱浪,灼熱的陽光照著臉頰,但她的軍姿始終如青松般筆挺。
“我不怕熱,從小就習慣了?!鄙匠堑幕鹄保趧㈡砩涎堇[得淋漓盡致。訓練場上,她是出了名的“質(zhì)檢員”,看到身邊戰(zhàn)友動作不達標,立馬幫她們糾正。休息時,她又秒變戰(zhàn)友們的“開心果”,偶爾蹦出兩句重慶方言,像熱鍋里跳動的辣椒籽,引爆大家的笑點。
劉姣姣貼身珍藏著一封家書。母親那娟秀的小楷,仿佛穿透紙背:“娃兒,走得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讓全國人民看看,咱們重慶姑娘骨頭硬得很!”家人的期望始終被劉姣姣裝在心里。
清晨的霧靄尚未散盡,她已身著荒漠迷彩服站在隊列中,盡情展現(xiàn)著山城“玫瑰”的巾幗風采。
“向右——看——”當激昂的口令聲響徹云霄,她與戰(zhàn)友們伴著大地強勁的脈搏,正步向前。
那天,劉姣姣走下訓練場后,收到一份來自家鄉(xiāng)的包裹。打開一看,是她父親親手熬制的辣椒醬。濃郁的辣椒香味透過塑料膜鉆出來,勾起了她家鄉(xiāng)的記憶。這是她特意囑托家人寄來的,想讓戰(zhàn)友們嘗嘗家鄉(xiāng)風味。包裹中還帶有一張字條,上面是父親的字跡:“娃兒好樣的,給咱家爭光了!”
劉姣姣的父親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她軍旅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她至今記得首次參加閱兵訓練時,父親給予鼓勵:“娃兒,你看咱屋頭熬的火鍋底料,是不是時間越久越香、越熬越勁道?同樣的道理,軍人的氣質(zhì)也不是一兩天就能練出來的,而是需要長期實打?qū)嵉哪挕!?/p>
取完包裹回來時,路過了軍容鏡,劉姣姣習慣性地照一照,確保軍容嚴整。那一刻,她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父母為自己驕傲的模樣。
過些天,她將要坐上前往東北的列車回單位,離山城故鄉(xiāng)又遠一步。手里捧著這些辣醬,她的指尖仿佛觸碰到故鄉(xiāng)溫熱的土地。山城的山脈在記憶里連綿起伏,從那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堅韌,不斷堅實著她向上攀登的步伐。
一路追“光”
■徐群程 解放軍報記者 劉 敏
【人物名片】王白楊,武警北京總隊某中隊上等兵。陳冠霖攝
“啪!”一聲清脆的劈槍聲響起,武警部隊方隊幾乎同一瞬間完成劈槍動作,槍身在陽光下劃出整齊的弧線。
受閱隊員王白楊雙手緊握鋼槍,槍托重重砸在右胯。落地沉槍、移握槍頸、劈槍擺頭,這個被稱為“三把槍”的動作,他每天要重復很多遍。
不遠處,方隊基準兵齊曉光身形挺拔,每一步移動都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去年3月,齊曉光和王白楊剛剛相識,但他們的故事要從6年前說起。
2019年,14歲的王白楊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國慶閱兵直播。屏幕里,武警部隊方隊“三把槍”動作干脆利落,鏡頭的特寫給到了基準兵齊曉光。這幀畫面悄然定格在王白楊腦海里。
后來,王白楊又在網(wǎng)上看到齊曉光接受記者采訪的視頻。視頻中,齊曉光蒙眼踢正步的片段,再次讓王白楊感到震撼,便記住了“齊曉光”這個名字。一個參軍入伍、參加閱兵的夢想,悄然扎進王白楊心里。
5年后,當入伍通知書送到家時,王白楊背上行囊對父母說:“我要去追尋那束‘光’?!?/p>
新訓期間,他的隊列考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當班長問及入伍初衷時,他眨著明亮的雙眼,一板一眼地回答:“我想成為齊曉光那樣的人?!?/p>
新兵下隊那天,一份驚喜命運般落在這個執(zhí)著追夢的年輕人頭上。在迎新隊伍中,王白楊和站在隊伍前面的一個人視線交匯時,一眼認出了偶像的臉龐,激動之情難以言表。他恰巧被分到齊曉光所在中隊?;叵肽谴闻c榜樣相見的場景,王白楊坦言:“真的像做夢一樣。”
“我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對他人產(chǎn)生深深的影響。”已成長為中隊長的齊曉光,與王白楊談心后,在帶兵日記里寫下了這句話。
今年,王白楊和齊曉光雙雙亮相于閱兵訓練場。然而,初次參加閱兵的王白楊,遇到了不少困難挑戰(zhàn),前幾次隊列考核中成績并不理想。他也深切感受到“標準”二字的分量。
王白楊認清了差距,通過刻苦訓練,把標準“印”在了身上——隨著槍托一次次觸碰右胯,他的動作也一步步接近標準。最終,他以優(yōu)異成績?nèi)脒x第一排面。
閱兵當天,《分列式進行曲》響徹長安街。口令落地的瞬間,王白楊脖頸發(fā)力,頭部利落地轉(zhuǎn)向右側(cè),用余光時刻對齊排面的線條。而這筆直線條的盡頭,正是他追隨6年的榜樣。那一刻,受閱的榮光和圓夢的喜悅交織在他的心頭。
從遠處仰望,到如今并肩前行,那些磨出的繭和流過的汗,都成了王白楊靠近榜樣時最扎實的印記。任務(wù)結(jié)束后,齊曉光送給王白楊一份禮物——一把標尺,上面刻著一行小字:“讓自己成為一道光,照亮更多的追光者?!?/p>
不一樣的“亮相”
■王子杰 解放軍報記者 宋子洵
【人物名片】楊玉柱,海軍陸戰(zhàn)隊某旅一級軍士長,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三等獎三次。柴清鵬攝
“報告,車輛故障報警!”閱兵訓練場,陣陣轟鳴聲中,一輛跟隨方隊行駛的戰(zhàn)車,報警燈突然閃爍。
隨車保障的楊玉柱循聲而去。他箭步上前,迅速鎖定了故障點。緊接著,扳手在他手中翻飛,備用件隨即被換上,故障很快被消除。
入伍26年來,楊玉柱始終鉚在裝備維修一線,掌握4代18型裝備維修保養(yǎng)技能。戰(zhàn)友們說:“楊班長有絕活,耳一聽就知道裝備故障點,手一摸就知道零部件的磨損程度,神奇得很?!?/p>
今年是楊玉柱第4次參加閱兵保障,保障輪式裝備卻是第一次,面對的是全新的挑戰(zhàn)。楊玉柱熟悉這樣的感覺。
2009年,他保障新型兩棲步戰(zhàn)車受閱。一次訓練期間,戰(zhàn)車發(fā)出故障警報,這個曾經(jīng)閉眼都能拆裝變速箱的技術(shù)能手急得滿頭大汗。老裝備故障都在明面上,新裝備更加集成化,需要對電子系統(tǒng)、軟件程序等熟悉掌握。為此,他開始抱起厚厚的說明書逐頁研讀,經(jīng)?!芭荨痹谲噧?nèi)研究,“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老楊保障的戰(zhàn)車,大家都放心?!眱蓷粨舴疥犞鹘叹毜脑u價,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楊玉柱對裝備性能的苛求、對新技術(shù)的鉆研和對維修工作的執(zhí)著,讓方隊官兵心中有一種“安全感”。
“我們保障的裝備走下閱兵場,就能走上演兵場。”楊玉柱說。他始終瞄準戰(zhàn)斗力提升搞保障,不斷革新訓練器材,提升保障質(zhì)效。2019年閱兵集訓期間,為了改進某檢測設(shè)備存在的不足,他成功研制出某型電磁閥檢測設(shè)備。任務(wù)結(jié)束后,該設(shè)備就被運用到部隊訓練中,他也因此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
從水際灘頭到遠海大洋,從平面登陸到立體運用,從兩棲攻堅到跨域合成,楊玉柱一路見證海軍陸戰(zhàn)隊的變化發(fā)展。
裝備的快速迭代升級,讓他感到被時代推著走。而這位已過不惑之年的老兵并不甘心于被動跟隨,總想在新的發(fā)展浪潮里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今年,他又研制出液壓油品檢測設(shè)備,大幅提高了裝備檢測效率。
盡管楊玉柱參加了4次閱兵保障,但都是從視頻回放中看到閱兵現(xiàn)場的震撼與隆重。今年,他依舊坐在戰(zhàn)車后側(cè)封閉的艙室里,緊盯數(shù)據(jù)屏上的參數(shù),緩緩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
不一樣的“亮相”,同樣的榮光。在戰(zhàn)車的轟鳴聲中,他清晰聽到鏗鏘有力的軍樂聲和現(xiàn)場的歡呼聲,感受到祖國大地搏動的心跳。
封面攝影:宋 雯
版式設(shè)計:張 淦